文/莲年
我不知道我与终结的距离还有多远
我此刻静静的选择聆听优美的声响
丰富且不断饱满柔弱的躯体
我用赤忱与真情去感触他们
感触此刻我们共同的存在
爱情是不需要相拥也能拥有的神圣之物
那是艰辛过多少山水间的跋涉之后
深深的领悟
那是痛苦里孕育出的火苗
是往昔纠结缠绕的余温
哦,在这样久违的初夏
我仿若穿越了世纪与年轮的光影
我看见了那个梦中的人儿
向我走来
洁白的如一朵小花,一片白云
清晨的悸动遗落在暗影孤立的角落里
黑夜残留的几片寂静没有了气息
沉睡必然会随着风的觉醒而矗立
青春的诗歌与永恒的死亡是不相等的
哦,我梦中的人儿
我唾弃,我捶打,我抗议
她已经从绝望的深谷里苏醒
伴着微风,绿荫,花香
缓缓的踱步走来,靠近湖面里波动的村落
橙黄色的折伞承上沉沦里的光亮
疏影婆娑的寂寞是后山的余影
我的话语,正在复活
风筝悬在无风的日子里
让我的白天爱上你的黑夜
我意识到
那一刻,你我化成了成熟的果实
作者简介:
国际诗人莲年,本名沈子淇,笔名莲华,作为茅盾第三代传人,是当代文坛极具先锋性与跨界特质的思想者。这位哲学家、先锋派诗人以跨学科的深邃视野,在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持续构建着充满思辨性的精神世界。
作为当代哲学语境下的诗歌革新者,莲年将哲学思辨深度融入创作肌理。她打破传统诗歌边界,独创“赛博格自然”美学体系,通过科技与自然的意象交织,解构人类存在本质,重构诗歌的哲学维度。这种将形而上思考具象化的创作方式,使她的作品成为探索人性、存在与两性议题的思想容器。
在跨界艺术实践中,莲年始终以哲学家的敏锐视角,完成从文字到音符、从视觉艺术到心理学研究的多维转化。作为词人,她赋予旋律哲学化的诗意表达;作为摄影师与设计师,她通过视觉语言探讨存在主义命题。其作品既保持朦胧诗的哲思含蓄,又融合意象派的凝练张力,将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辨熔铸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凭借深厚的哲学底蕴与实验精神,莲年不仅斩获“当代作家杯”“长江杯”双料文学冠军,作品入选《世界爱情诗刊》《诗刊》等权威选集,更以国际诗歌协会理事、《国际诗人》终身签约作家的身份,创立“莲年诗社”,持续推动诗歌与多媒介的融合创新。她以哲学家的深邃笔触,不断叩击时代精神的内核,成为当代文艺领域极具思想重量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