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备考季呈现出明显的“心理转向”。当最后一届“00后”走上考场,我们欣慰地看到,“心理护航”正逐渐取代“题海战术”,成为备考的主旋律。
家长要“管住嘴”,避免好心办坏事。高考不仅是考生的挑战,也是对家长的考验。许多家长出于关心,不断询问复习进度、强调高考重要性,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专家提醒:家长应避免“三高”——高保护、高控制、高期待,而是做好后勤保障,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
建议家长“管住嘴”,尤其是在三个关键节点:
高考首科结束后——不问发挥如何,避免引发焦虑;
全部科目考完后——不急于讨论答案,先让孩子放松;
成绩公布时——无论结果如何,保持支持态度,避免情绪化反应。
心理调适比“补短板”更重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许多家长和考生容易陷入“补弱科”的焦虑中。然而,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李响指出,此时更重要的是保持优势学科的稳定发挥,避免因过度关注薄弱环节而影响整体信心。有心理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更懂得主动调节,他们会说'老师,我需要聊聊',而不是硬撑。”这种变化,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备考季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越是名校,心理辅导的力度越大。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学校不仅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还创新性地推出了“考前心理训练营”。这种“越优秀越重视心理”的现象,或许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业成绩与心理素质,终将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高考不是终点,成长才是目的。引用清华大学校歌“无问西东”勉励考生——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无论结果如何,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面对挑战的勇气,才是真正的成长。
“今年最大的转变莫过于对‘优势学科’的重新认识。以往‘补短板’的思维正在被‘扬长处’的理念所替代。”一位资深高三教师坦言:“最后阶段,让优势学科锦上添花比在薄弱环节挣扎更有价值。”这种策略调整,本质上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更是对考生信心的呵护。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仍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重分数轻心理”的倾向。某教育局的最新抽查发现,仍有近四成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这种差距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的高考恰逢端午假期,专家建议考生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或过度放松,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应共同努力,让考生在轻松、支持的氛围中发挥出真实水平。
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乐见“心理备考”成为新常态。当考场不再只是知识的竞技场,更是心理素质的试金石,这样的高考,或许更能选拔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毕竟,人生的长跑中,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远比一时的冲刺速度更为重要。
高考终会结束,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态,才是伴随考生一生的财富。
供稿:陈文华、彭晓飞、苏东华
责任编辑:黄河 童铃
邮箱:954460036@qq.com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