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AI工具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会不会更加荒诞

发布时间:2025-05-27 08:31:18  浏览量:19

我们渴望理解生命、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但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种落差感就是荒诞。 “天”、“道”、“虚”、“空”,“仁”、“义”、“德”、“法”,“诚”、“忠”、“信”、“守”。东方人面对荒诞不断出让自己的权利给太乙真人,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味药。也唯有对天长叹: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基督徒们却在祈祷中不断要求上帝履行和人类的契约,实现人真实存在的价值。

被忽略被遗忘被隐藏的不仅仅是真相

未命名文件夹|在这里我们只说真话|

@云山悳大立人

AI工具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会不会更加荒诞。

我们该如何定义与我们朝夕相伴的荒诞

现实世界最荒诞的事情大约是为了幸福生活孜孜以求建立的秩序、规则,要维持人对他的信任,却不得不用谎言来证明它的合理性。于是就有了皇帝他妈和蛇交媾,明明是隔壁老王的儿子那必须说成是夜梦青龙入怀。

俺村王二豁了命进城为的是娶一个城里的女学生温香软玉抱满怀,现在他逢人便讲他养活了一个比东村傻妞还糙的泼妇。每每这话被翻舌到他媳妇耳朵里,除了回家迎面两耳光,四道血印,就是三个月不让上床,门头上用绳子吊着一把大剪刀。媳妇还常常消失在娘家三五天,然后是雨露滋润后的花一样回来痛骂王二。

天堂的期望,地域的落差,让你所有的努力一文不值,作为个体的人你就会感觉到生命和生活瞬间失去意义和方向。

道家炼丹求长生,佛家修行待来世,然后有天堂地狱让你选择,你选择积善行德荫护子孙。到头来你眼睁睁看着后羿的老婆吃了仙丹奔月亮上去了,没你啥事;好不容易到了天堂门口,门童告诉你位置已满,因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太多了,也没你什么事儿。然后你只能安慰自己:万幸啊,还有我的一枚鼻子在世界上游荡呢。

在哲学语境下,人类寻求意义和秩序的努力与宇宙的客观无序、无意义之间存在的冲突是根本的。宇宙相对人的生命构成永恒,生命在宇宙之中只是倏忽而逝的一粒尘埃,这种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让人对死亡充满恐惧,由此让人对生命的存在感到荒诞。

由此,人就要从社会层面,也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规则与秩序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但是,赖以评价人生意义的各种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都只是人类自身构建的,并没有客观依据,你一想到这里,加上你面对的原本信以为真的东西突然就失去了意义,你的人生顿时陷入到虚无和意义缺失状态。

你试图用理性来理解世界,告诉自己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理性本身的局限性让你无所适从。情感、直觉、神秘体验让理性顿时就成了肌无力。

理性同时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和平,但是我们又不断以正义之名制造战争;人间正道是沧桑,却又用公正之名做不公正的事情;一边高唱自然之歌,一边不断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将天赋的自由、财产权让渡给社会规则和制度,权力以维护秩序和公正的名义,却是牺牲大多数人利益满足少数人的贪欲。社会的这种虚伪性不正是我们生活的荒诞吗?

人类的世界确实充满了荒诞性,也正是因为世界的荒诞,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尝试实现人自由选择的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不断地追问。

荒诞的存在之所以堂而皇之

社会通过各种规则、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对个体进行规训,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规训看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也可能限制我们的自由和创造力,让我们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困在“信息茧房”中,只能接触到符合自己固有观念的信息。这使得我们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从而加剧了认知偏差,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

人类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于待在舒适区,避免挑战和改变。这种舒适区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安逸,也包括精神上的惰性。长期处于舒适区,会让我们丧失批判性思维能力,难以质疑现状,从而陷入一种精神上的囚笼。

文学大师们是如何刺破荒诞这坚壳

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里的主人公莫尔索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漠然,是对荒诞的一种直接反应。在《西西弗神话》里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他告诉我们无法消除世界的荒诞,但我们可以学会与它共存,并找到生活的意义。世界本质上是无意义的,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注定会失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相反,我们应该接受这种荒诞,并以积极的行动和反抗来对抗它,重要的是在荒诞的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阳台上注视街道的加缪

弗兰茨·卡夫卡让我们看到,个体在庞大的权力机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然而,即使身处这种困境,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的本质,并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他的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官僚主义、异化和压迫的普遍存在。《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变成甲虫后,与家人和社会的隔绝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不理解。“我不能使你明白;我不能使任何人明白。”《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在面对无端的指控时,试图辩解和证明自己的努力,但最终却无力回天,面对权力机构个体软弱无力:“也许现在我还可以做点什么;也许我还能证明自己不是个完全无辜的人。”

卡夫卡《变形记》插图

塞缪尔·贝克特用他充满了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启示我们:接受虚无,坚持存在。贝克特,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类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然而,即使面对这种虚无,我们仍然应该坚持存在,坚持行动,坚持等待。因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等待戈多》的结尾的两句话:“我们走吧。”、“我们走不了。”主人公们徒劳的等待和无望的处境,但也暗示了他们对希望的微弱坚持。

《等待戈多》剧照

欧仁·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剧中反复出现,毫无逻辑,毫无意义的:“钟敲了十七下。”《犀牛》里:“人们永远不能完全与他人沟通。”都在提醒我们警惕语言的失效、思想的空洞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语言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沦为一种空洞的符号;人际关系可能会变得表面化和虚伪;思想可能会变得僵化和空洞。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语言的滥用,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努力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秃头歌女》剧照

四位荒诞文学大师的作品,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启示我们认清世界的荒诞,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

无论是接受荒诞、反抗异化、坚持存在,还是警惕语言的失效,都是我们在荒诞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重要方式。

社会最荒诞的莫过于权力的异化——政府、官僚体系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目的,转而压迫和控制个体,使个体感到无助和迷茫。

荒诞文学,很多人批评它悲观,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荒诞派文学并非完全悲观,它也蕴含着对个体自由、反抗精神和人性的坚守的希望。通过直面荒诞,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并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我们如何与荒诞共存

别自残——

这些人拒绝面对现实的残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自娱看似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它让我们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难以摆脱精神囚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精神自娱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残。它让我们在麻木中走向沉沦,最终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拒绝囚笼——

长期生活在精神囚笼中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被规训、被操纵的生活,甚至认为自由和独立思考是不必要的。这种对光明的漠视,无疑是一种悲哀。

要走出这种精神囚笼,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保持批判性思维:要勇于质疑一切,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拓展视野:要主动接触不同的信息来源,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打破信息茧房。

挑战舒适区:要勇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追求精神上的成长:要注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摆脱精神囚笼,拥抱真正的自由。

直面荒诞,勇敢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接受虚无,摆脱“精神囚笼”,获得真正的自由。

【待续】

你是否认为挑战舒适区会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不确定性?

标签: 规训 卡夫卡 等待戈多 秃头歌女 加缪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