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 加州,Google 多场 AI 活动期间
几次登台之间,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在一场闭门交流中说出一句让所有人安静的话:
互联网用了十年才学会理解用户,AI 只花了三年就开始自我升级。
为什么是“10 年 vs 3 年”?
1、互联网的十年
从 Mosaic 浏览器 1993 年发布,到 2005 年全球首批 10 亿网民上线,互联网用了整整一代芯片周期,才从信息传递走到用户理解。
2、AI 的三年
ChatGPT 2022 年 11 月上线,两个月破 1 亿月活,刷新消费应用最快增长纪录;到现在不到三年,大模型已经能拆解任务、编写代码、辅助开发新模型。连谷歌最核心的 Gemini 都开始被 AI 协助调试。
谢尔盖・布林说得很直接:
也许再过三年,AI 就能自己写出下一代版本。
他眼中的 AI,正沿着三条清晰的时间线快速推进:
他在与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 的公开对话中直言:
“真正的 AGI,2030 年前就会来。”
这篇文章将沿着布林描述的三条时间线,帮你看清三件事:
AI 是如何在 3 年内走上自我升级的路?我们现在在哪个阶段,机会窗口还有多久?作为开发者、管理者、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这场角色重排?下一节,我们从 2017 年那个看似“工程优化”的节点讲起:
“AI在2025年的地位,就像互联网在1993年刚刚起步一样。” 主持人刚抛出这个问题,谢尔盖・布林就笑着接话:
在某些方面你可以类比。但从根上看,这是两回事。
布林回忆,互联网真正起飞是在1993年Mosaic浏览器发布后。它让人们首次能'看见网络',从此网页和链接开始构建了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世界。
但他紧接着指出:
AI就不同了。
布林话锋一转:
我们甚至不知道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这句话背后,是2017年那场悄悄的变革:Transformer 架构的出现。
这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全新的运算方式”。它不再按行读数据、跑代码,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词语之间的暗示。
换句话说: 过去的软件只能执行指令,Transformer 第一次让机器学会“预测你的意思”。
从执行命令,到“理解你的意思”
布林用了个形象的比喻:
AI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工具,而是我们发现的一种自然存在。
就像量子计算一样,我们还不知道它最终能发挥多大潜力。
这句话的关键不是“能力”,而是“不确定”。
回看互联网,我们能预测它建站、传图、聊天、买卖东西;但AI,不是靠流程堆出来的工具,而是一种还在不断生成自己边界的存在。
正因为这样,布林强调:
互联网可以靠协议组织;AI却必须靠不断试探,才能知道它还能往哪走。这是他划出的第一条时间线:
2017年,AI 从“人类工具”变成“未知智能”的出发点。
你可能没感觉AI变了,但它已经不再只是升级版搜索引擎。
它就像一个刚出生的生命,正在语言、逻辑和人类行为中慢慢学习和成长。
谢尔盖・布林说,最让他兴奋的,不是 AI 能画画、写诗或者答题, 而是这件事:
Gemini 已经能帮研究员解决数学问题、调试代码,甚至参与下一代模型的开发。
这不是一句夸张的预言,而是他眼下的真实工作。
他说自己“每天打卡进办公室”,“重新提交代码”,还回顾自己为什么重返谷歌:一个来自 OpenAI 的朋友在聚会上对他说——
你是计算机科学家,现在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时刻。
你怎么还不回去?
所以他回来了,回到 Gemini 的团队,亲自跑实验。
最关键的不是他回来了,而是——AI 已经能帮助他做实验了。
过去,我们教 AI 怎么完成任务; 现在,我们开始问它:“你怎么看?”
布林分享了一个典型场景:他们在训练新模型时,有人问:“怎么知道它好不好?”过去靠人类研究员设定一堆标准,现在,AI 已经可以参与讨论评估方式。
他说:
有些判断是哲学性的,不只是跑几个数字。
你会开始从 AI 的回答里,看出它对问题的理解深浅。
这不是在夸AI“能力强”,而是说明它已经具备初步的“协作意识”——
像一个新来的实习生,不再只是照做,而是会反问:“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他还提到曾用 Gemini 总结一组产品讨论,并让它提出任务分配建议。
结果不仅分得清晰,还指出了一个被忽视的年轻工程师:“她不是很爱说话,但交付质量很好。我去问她的经理,经理说:对,她值得提拔。”
这个判断不是算出来的,而是观察、理解、筛选之后的主动建议。
布林没有说 AI 取代了谁,
但他反复强调一个感受:AI现在就像一个可以并肩工作的人。不是单纯执行命令,而是会参与思考。
不是通用智能,但已足够惊人
他说,现在 Gemini 还需要人引导——比如你要告诉它目标、给它一个思路、问它怎么实现。
但这已经足够重要,因为:当它能用我们教它的方法,反过来帮我们开发新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他划出的第二条时间线:
AI 从工具,变成了人类的搭档。
2017年,AI迈出了理解人类的第一步;
2025年,它已经开始反过来,参与理解它自己的下一步。
主持人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你觉得什么时候 Gemini 会造出下一个 Gemini?
谢尔盖・布林沉思了一下,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他说:
它已经在辅助这个过程。至于它能不能从零开始——也许三年内。
这不是一个随口的猜测。 而是他在参与的事情:AI 开始帮助人类,做出比它更强的 AI。
从“帮我完成”到“帮我发明”
布林说,现在很多研究人员用 Gemini 来改进算法、生成模型架构建议、甚至协助写论文;我们已经看到 AI 提出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机器学习点子。它们还不能独立完成,但确实在启发我们。
这就像一个徒弟,不再只是照搬你的方法, 而是开始反问:“那能不能换一种工作方式?”
这种变化并不是人类告诉它怎么升级, 而是 AI 自己,开始试着重写自己。
布林给出了一个场景设想:
自我升级,不是未来式,是现在进行时
主持人问他:这个进化的速度会不会放慢?会不会还有10年时间?
布林摇头:
从外面看,它可能还只是个聊天机器人;
但从里面看,它正在变成一个会思考、会总结、会动手的‘个体’。
他说,很多人用 Gemini 做的事情,几年前是一个工程师团队要做几周的项目。
现在,AI 能在几分钟里拆解目标、写出初稿、评估效果。
这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
谢尔盖・布林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像一个画家,第一次开始画出完全不是学来的作品; 像一个孩子,不再模仿父母,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喜好。
这就是布林划出的第三条时间线:
未来3年,AI可能进入闭环——不再只是接受训练,而是学会训练它自己。
在另一场关于AI的访谈中,主持人问:
你在这些更深的问题上,花多少时间去想?
谢尔盖・布林沉默了几秒,说:
其实没那么多时间。大多数时间都在处理Bug,在催工程师上线功能。
他说这句话不是为了轻松,而是想说明:
实际上,AI的进步是靠一个个工程细节积累起来的,而非一蹴而就。真正的挑战是从众多小问题中找出正确方向。
这是他对'技术速度'的提醒:它不会在某一天突然腾飞,而是当你回头时,才发现它已经飞得远远超出视线。
工程没停,演化也没停
布林谈到他们正在调试一个被称为 Ultra 的新模型。
语音、图像、长对话、多步推理……每个能力都在悄悄升级。
他说:现在的模型已经可以一口气处理几百轮对话,用户都感受不到是哪一步在变化。但这恰恰是关键:进步是连续的,不会等你反应。
主持人打断他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永远慢一步?”
布林没有否认:是的,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前移。”
这时候,主持人换了个角度问:
布林并非在制造恐慌,而是给出忠告:他最担心的不是AI有多强大,而是大多数人没想清楚自己将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他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们每次上线一个新模型,都会有人说:‘我怎么感觉没什么变化?’”
但你问他用了哪些新能力,他又说:‘没太研究。’”
这就像有人准备超车时,已经换好新轮胎、设置好导航;
而你还以为只要握好方向盘就足够了。
AI不是“黑匣子”,但你得愿意打开看
他说现在还是太多人对AI有误解,以为它太复杂、太遥远,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但他一再强调:
很多新功能,你今天就能用,只是你没意识到该怎么用。
他说自己也在学:
我刚开始回办公室那会,很多权限都没有,很多工具我也不会用。
我提交代码不是因为有答案,只是不想做个旁观者。
技术不会等你准备好,它只会继续往前走
主持人最后问他:你最希望别人问你什么问题?
布林想了想,回答: 我希望更多人问:我接下来能做什么? 而不只是问:AI会变成什么样?'
这句话的背后,是他一贯的观点:
AI不是未来的科幻电影,而是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角色。
这不是“机器替代人类”的老剧本, 而是“人和AI之间的分工边界,每周都在改变”。
在这场变化中,布林的警示很克制,但也很清晰:
作为一个父亲,你会怎么跟你儿子谈AI?”
布林没有笑,而是认真回答:我儿子马上升高三了。说实话,AI的很多能力,已经远超这个阶段的学生。
他说得很平静,但这句话分量不轻。
教育的速度,追不上技术的变化
他坦白说,自己现在不确定大学是否还值得“按今天的样子继续存在”。
AI已经能在数学竞赛、编程比赛上打败人类专家。 那我们还要用多少年时间,去教孩子同样的内容?
他不是要否定教育,而是指出一个困境:我们现在花20年培养一个专业人才,但AI在三年内,就能胜任他们的大部分技能。
他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鼓励孩子别上大学。
也许,孩子们该花更多时间适应变化、锻炼判断力,而不是只为了拿一张文凭。
不会消失的,不是岗位,是独特角色
主持人又问他一个问题:那我们该告诉年轻人什么?什么才是未来不会被替代的?
没有提“学习编程”或“掌握AI工具”,他明确的表示:
你得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
是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角度,或你与人合作的方式——这些AI很难模仿。
这句话背后,是他对人类价值的基本判断:
如果你只会重复现有方法,AI很快会取代你;如果你能做出判断、整合资源、做出选择和引导方向——你仍有自己的位置。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他每天在公司里的真实体验:
现在最强的不是一个人做得多快,而是谁能和AI配合得更自然。
在 AI 面前,人类也要重新“设计”自己
布林说,他最近最深的感受之一,是:AI 不会犯错在执行上,犯错的往往是我们没问对问题。
他提到一个案例:
团队用 Gemini 协助制定产品方案时,AI几乎把整个规划流程跑完了,但最终输出的方向并不贴合用户需求。
是因为模型不行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给AI的目标太模糊、范围太宽,导致它虽然生成了逻辑通顺的建议,但在战略上完全错误。。它没有判断是非的价值体系,我们才是那个负责决定‘什么值得去做’的角色。
所以,你可以让 AI 跑 100 个版本,但最终选哪一个,得你来决定。
这就是他强调的一个人类核心任务: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并做出最终取舍。
下一代人的任务,是学会怎么一起工作
主持人最后问他: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布林回答:我想直接参与产品开发,而不只是做个评论员。我每天都用AI工具解决工作问题,同时也在帮助改进这些工具。
这句话里,有一个特别微妙的关系变化:
人类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共同参与者; AI也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可以协作的“搭档”。
这也许是他对“下一代教育”和“未来职业”的真正建议:
谢尔盖・布林并没有用“奇点”这样的未来学语言,也没有为 AGI 画一幅乌托邦蓝图。
这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提醒我们:AI已经走上了一条“自我升级”的路。
他没有给出“人该做什么”的标准答案, 他说得最重的一句话其实很轻:
我更想看到大家问:我接下来能做什么?
互联网用了10年才成为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而AI仅用3年,就开始重新定义工具、人类、合作方式,甚至“进步”的含义。
这篇文章,布林描述了三条时间线,其实只问了一个问题:
当 AI 开始进化,
人类,要停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