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军
端午,是镌刻在华夏文明深处的古老印记,自洪荒岁月走来,携着汨罗江的浩渺烟波,载着屈原的不朽英魂,在千年时光里熠熠生辉。四季轮回更迭,唯有这个日子被赋予了特殊的光华;天地万物齐鸣,仿佛都在轻声吟诵那穿越时空的《离骚》。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倚窗而立,将幽幽情思包进软糯的角黍;举杯之际,把逸致闲愁融入火红的榴花。他们笔下的端午篇章,如繁星缀满夜空,每一篇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深宅庭院,火红的石榴花热烈绽放,似燃烧的云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画帘。身着粗衣的人们手持纨扇,在庭院里悠然乘凉,驱散着夏日的溽热;少女们将精致的艾虎钗符别在发间,倚着窗棂,娇俏动人。远处渡口传来震天的鼓角声,声声激昂;近看江面,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浪花奋勇争先。有位超然物外的老者,微笑着望着风雨中翻涌的波涛,思绪却飘向千年之前,怀念着屈原的高洁风骨,不禁轻嗅兰草,浅饮美酒。他感叹,千年后的今天,传说屈原的魂魄仍在水底牵挂着粽子,又或是引得蛟龙垂涎、发怒争抢。倘若屈原能看到如今的世界,或许会羡慕当年醉后逝去,免去了目睹世事沧桑的痛苦。老者凭栏远眺,这一叹,跨越了苍茫岁月。
夏日的池塘,银色的水面波光粼粼,朱红的栏杆倒映其中,新荷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宛如一卷卷绿色的画轴。人们以兰草沐浴,洗去一身尘埃,随后围坐在一起,举起盛满菖蒲酒的酒杯,在歌声乐声中享受欢乐时光。还有那寂静的衙门,庭院里的野草肆意生长,不见忙碌的人影,倒也清净闲适,正适合沉醉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尽情欣赏易逝的韶光。而在有些地方,端午的黄昏被细雨笼罩,雨水打湿了柴门。屋檐下的燕子早已带着雏鸟飞走,只留下空荡荡的巢穴,让人黯然神伤。漂泊在外的游子,独守在简陋的村舍中,无人相伴饮酒,唯有黄莺的啼鸣,温柔地诉说着离情别绪,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曾经与亲人相伴的旧梦。
五月的大地,石榴花红得似火,绿柳垂下万缕青丝。人们用五彩丝线缠绕着棱角分明的粽子,盛放在金色的盘子里,晶莹的露珠在粽叶青翠的脉络上闪烁;精美的绢扇上,双鸾图案栩栩如生,轻摇间带来阵阵清凉。沐浴兰汤的时节,大家开怀畅饮菖蒲美酒,醉意朦胧时,叶间黄鹂突然啼叫,惊破了纱窗下的午睡美梦。街头巷尾,人们将虎形符篆缠在手臂,门前悬挂着青翠的艾草菖蒲。五彩斑斓的纸鸢在晴空中高高飞扬,粽子的香气顺着田间小路飘散。江面上,龙舟如飞,万人呐喊助威声直冲云霄;岸边的文人墨客,临江而立,吟诵着楚辞为屈原招魂。年轻的女子微微出汗,湿透了身上的细绢衣衫,想着明日端午,要用兰汤洗净身心。她们用彩线缠绕在如玉的手臂上,将小小的符箓别在如云的发髻间,心中默默期盼,能与心上人结下千年情缘,相守到永远。
那些漂泊天涯的旅人,在端午这天高声吟诵《楚辞》,眼前的石榴花,似乎也不如往年艳丽,心中的愁绪,难以找到懂的人诉说。他们感慨世事变幻无常,叹息自己已近暮年,将酒洒向桥下的流水,心中默念:这酒水啊,能否带着我的思念,流到汨罗江,送到屈原的身旁?回忆往昔,少女时用彩丝系腕,发间垂着精巧的篆文饰品,在石榴裙上题字的年少时光,如今想来,只剩无尽的感慨。时光匆匆,就像一场短暂的黄粱梦,转眼间,繁花凋零,自己也在岁月中慢慢老去。此时,再唱江南的古老曲调,也难以招回屈原的魂魄,只能在夏日的暖风中,看着黄梅时节的细雨,独自剪来菖蒲,借酒消愁。抬头望着天边那一轮弯弯的新月,满心都是对故乡的思念。
龙舟竞渡的时刻,江面更是一片沸腾。鲜红的旗帜在阳光下闪耀,宛如一片燃烧的云霞,龙舟如离弦之箭,船桨翻飞,劈开层层波浪。咚咚的鼓声如春雷炸响,震人心魄,岸上的欢呼声排山倒海,仿佛要将万里江潮都惊起。当龙舟冲过终点,夺得锦标,胜利的荣耀属于每一位奋力拼搏的人,那一刻,所有人的豪情壮志都被点燃。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虽已历经沧桑,却仍保有一颗少年之心,自比维摩诘,看透世事。他期待着端午时能像古人一样,将兰草制成配饰,在裙上题诗,尽情享受这超脱世俗的雅兴。
曾经,有人在端午收到皇帝赏赐的宫衣,那是何等的荣耀。轻柔的葛布带着微风的凉意,精美的罗衣白如冬雪。衣上御笔亲题的字迹还带着湿润的墨香,穿上后在酷暑中也倍感清凉,尺寸合身,穿着舒适,这份皇恩浩荡,让人铭记一生。还听说在遥远的地方,人们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截取竹子,用彩丝缠绕。将彩丝沉入水底,又在正午时分庆贺祈福。那些彩丝编织的图案,比锦绣还要华美,比典籍中的诗句还要动人。然而,世人大多只知道夸赞端午的热闹与美食,又有几人真正记得去祭祀屈原的祠庙呢?在江边把酒祭奠,只见汨罗江水滔滔东去,千百年的遗恨,也随着江水,悠悠流淌,无尽无休。
端午,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有喜悦的欢歌,也有悲伤的低吟。有人描绘节日的美景来寄托情思,有人怀念故人以感慨世事,有人赞颂风俗的繁盛,也有人感叹身世的渺小。这些关于端午的文字,或激昂如金石撞击,或绚烂如云霞满天。文人墨客将无尽的情感与才华凝结于笔端,汇聚成璀璨的篇章,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永不凋谢的奇葩,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