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其核心在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以此为题材创作诗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端午诗作,在众多作品中别具一格,尽显独特韵味。
杨万里身为朝廷官员,力主抗金,无奈壮志难酬,其主张未被采纳。晚年退隐于江西省吉水老家,在孤寂心境中,于嘉泰三年(1203 年)端午之际,举杯与石榴花共饮,并挥毫写下《端午独酌》。这首七言律诗,字里行间皆是诗人凭吊屈原、嘲讽世态的深沉情感,也抒发了他内心积郁的寂寞与苦闷,更彰显出独立高洁的人格魅力。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首联生动描绘了诗人与石榴花对饮的场景。从题目便能看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围绕孤独寂寞展开,只是杨万里的酒伴不是月亮而是石榴花。一个 “招”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没有生命感知的榴花赋予人的特性,诗人与榴花同饮的画面,让旁边以艾草扎成、用于祛毒避邪的 “艾人” 都仿佛忍俊不禁。这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是杨万里 “老夫狂” 高洁情操与旷达乐观性格的真实写照。他身为坚定的主战派,为官时坚守独立人格,退休后更是闭门谢客,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颔联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引领读者回溯端午节的历史渊源。诗中,“子兰” 作为楚怀王之子,曾伙同上官大夫恶意中伤屈原,致使屈原遭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赤口” 意同血口喷人,“禳” 是祈祷消灾之意,而 “正则” 乃屈原学名,“红船” 则指彩绘龙舟。这两句诗爱憎分明,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奸邪小人的憎恶,以及对屈原的崇敬与赞美。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颈联借端午传统美食与习俗物品寄托深意。粽子是端午佳节的标志性美食,风味独特,但节日一过便失去吸引力;菖蒲与艾草香气独特,人们将其插于门楣,既能烘托节日氛围,又可辟邪祛病,还能制成中药留存。然而,无论是吃粽子,还是插菖蒲,都仅局限于端午节这一天。过了端午节,人们似乎便将屈原抛诸脑后,就再也没有爱国精神了,这般现象着实令人叹息。
尾联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诗人借端午之际抒发人生感悟。他庆幸自己一生地位低微,未卷入达官贵人互致祝贺的俗套之中,得以安守清贫。如此一来,他便能如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自由地哼着曲调,或创作如屈原《离骚》般的诗章,表达出对官场纷扰的厌倦,以及对独立自由生活的向往。
杨万里的《端午独酌》,通过对端午吃粽、赛龙舟、插菖蒲等习俗的细腻描写,借追溯节日起源抨击奸邪、赞颂屈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独立高洁的人格与坚定不移的信念,在端午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