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竹、杨黎、韩东、沈浩波
关于当代诗歌的代际划分
文 / 芦哲峰
1949年之后,当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抒情诗,第二代是意象诗,第三代是口语诗。
第一代诗人,强调意识形态,文学为政治服务,写的是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
第二代诗人从对第一代诗人的否定和变革中崛起,以意象诗取代了抒情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多多、芒克等。
第三代诗人从对第二代诗人的否定和变革中崛起,以口语诗取代意象诗。代表诗人:韩东、杨黎、何小竹、伊沙等。
如果用《诗经》来类比,大致是这样:
第一代诗人是“颂”——家国之音;
第二代诗人是“雅”——精英之音;
第三代诗人是“风”——民间之音。
从第一代到第二代,是从集体回到个体。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是从精英走向平民。
需要强调的是,主流诗歌界将知识分子学院派写作划分到第三代诗人里,因为从时间上来说,他们与上述第三代诗人是同步的。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写作依然是意象诗,是对北岛等朦胧诗的纵深发展,不是否定,也不算变革,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他们依然属于第二代诗人。代表诗人:王家新、欧阳江河、西川、臧棣等。
三代之后,诗风依然在变,但不再有第四代诗人出现,原因是前三代诗人已经将现代诗的道路全部铺开了,正所谓“三生万物”,之后的70后、80后、90后诗人里:
有人在写第一代的诗——抒情诗,集中在官刊。
有人在写第二代的诗——意象诗,集中在学院。
有人在写第三代的诗——口语诗,集中在民间。
抒情诗,根源在古典诗词。
意象诗,根源在西方翻译诗。
只有口语诗才是在现代汉语发展成熟后,在摆脱了古诗和翻译诗的双重影响下,发展出的全新的现代汉语诗。
最后列一下我心目中当代口语诗的代表人物,分狭义和广义两部分,狭义口语诗人写的是比较纯粹的口语诗,广义口语诗人则更宽泛,包含了废话诗人以及一些口语抒情诗人(口语诗与抒情诗可以兼容,口语诗与意象诗不可兼容):
九大狭义口语诗人:尚仲敏、伊沙、马非、起子、朱剑、盛兴、王有尾、巫女琴丝、西毒何殇
十四大广义口语诗人:韩东、周亚平、于小韦、杨黎、吉木狼格、何小竹、小安、吴晨骏、竖、华楠、沈浩波、乌青、桑格格、邢东
排名不分先后,年龄长幼为序。
芦哲峰
芦哲峰,1978年生,黑龙江尚志人,现居沈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与思想》《当代·诗歌》《诗林》《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作品》《中国诗人》《国际诗坛》等刊物。有作品入选《同时代人》《诗与思想诗人集》《新诗潮诗集续集》《橡皮·先锋文学》《被遗忘的经典诗歌》《新世纪诗典》《中国口语诗选》《中国口语诗年鉴》《中国新诗年鉴》等诗集。出版有诗集《灵魂深处有个鬼》,诗集《不像诗》,红楼梦评论集《醉爱红楼》,易学研究《周易本易》,杂文集《大宋群英编年史》。主编《新诗经》《这里的诗》《东北三省口语诗选》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