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年龄越大越要多唱歌?医生:55岁后,这4个爱好多做可以长寿

发布时间:2025-05-29 11:32:23  浏览量:21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人一旦过了55岁,各种毛病便接踵而至,宛如排队一般,次第涌现。

头疼脑热、心慌气短、睡不好觉、吃饭没味……可偏偏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开始什么都不敢做了,怕累、怕闪着、怕出事,天天待在家里省事,越省越没劲。

可偏偏有那么一拨人,越活越精神,整天唱啊跳啊画画钓鱼,活得比谁都自在,年年体检还没啥事。

医生也摇头,老头老太太们身体好得不像话。那关键点在哪?

没人想到,答案居然藏在他们的“嗓子眼”和“舌头底下”——唱歌这事,看着热闹,其实是个正经的“内脏运动”。

很多人以为唱歌就是动动嘴,其实不止。

只要唱得出声,肺就得配合,肚子得发力,横膈膜要上下起伏,气道黏膜要润滑,脑子要记词,眼神得带情绪,情绪又得拉动激素,整个身体系统都被调动起来了。

这不是在唱,是在“练全身”。

中国台湾有项研究,找了200多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一半人坚持每周去卡拉OK两次,另一半啥都不做。

一年后对比发现,那群爱唱歌的人,肺活量平均提升了12%,情绪障碍评分下降了近一半,血压稳定率比安静组高出23%。

这种全系统激活的方式,连医生都承认,比慢走还“费劲”。

唱歌对大脑的刺激也被低估了。歌词记不住?那正好练记忆。旋律走音?那就练听觉反馈。

节奏没跟上?说明脑子跟不上身体。这些都不是毛病,是机会。

研究表明,唱歌能激活大脑额叶和颞叶的联合区,这两个区域一个主管注意力、一个处理语言和声音。

年纪一大,脑子的退化速度像关了滤镜的摄像头一样肉眼可见,但那些天天唱歌的人,大脑退化速度反而慢得离谱。

日本早稻田大学用脑功能核磁共振观察发现,70岁以上的合唱团成员,在朗读、计算、短时记忆测试中的激活脑区面积,比同龄非唱歌组多出30%,相当于年轻5到7岁的大脑水平。

除了唱歌,还有一个东西比运动更能调理身体,叫做“手指活动”。

画画、编绳子、种花、修表……这些被人忽略的小动作,其实是激活“迷走神经”的密钥。

迷走神经是从大脑一路通到心脏、胃肠道、肺部的神经高速路,控制着心跳快慢、肠道收缩、呼吸深浅,简直是身体的“电工”。

一旦年纪大了,迷走神经开始“懒工”,反应慢、指令差,整个人就像手机信号断断续续。

而研究表明,细致、重复性的手部活动可以像给迷走神经“重启系统”一样,让它恢复灵敏度。

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个实验,把一群老年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练习手工,另一组只做散步。

一年下来,前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提升了15%,胃肠功能自评改善率达到42%。

这个HRV其实是衡量身体“调节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变异性越大,说明身体能从放松到紧张之间切换得越快,不容易被小事搞垮,也更容易恢复。

所以别小看那些坐在窗前钩毛衣、修钟表、画国画的老人,那不是闲得没事干,那是在“修电路”。

说到电路,还得说“唱反调”这件事。啥叫唱反调?

就是在群体里做点不一样的事,比如大伙都聊天时,有人默默写字;大家打麻将时,有人背唐诗。

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是“多模态认知切换能力”。

年纪一大,人容易被固定节奏绑死,思维也越来越僵,身体节奏也开始一板一眼。

但只要大脑还能随时从一种模式跳到另一种模式,这种人老得就慢。

科学家把这个能力叫做“认知灵活性”,它是预防认知症、帕金森、情绪障碍的核心能力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过长期跟踪实验,跟踪近千名65岁以上老人,发现那些有跨领域爱好的人(比如又写书法又唱歌、又种菜又做数学题),其认知功能退化比单一爱好者慢了约30%。

也就是说,谁能在日常生活中“唱点反调”,大脑就不会早早退休。

老年人越爱挑战自己原来不会的东西,比如老伴学跳抖音、老爷子迷上化学实验,这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举动,恰恰是在拓展他们的神经回路网络。脑子越多线路,就越抗老。

再说个没人注意的长寿密码:说话的“字数”。不是口才多好,而是每天说多少字。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天语言输出在1500字以下者,与2000字以上者相比,认知退化的风险高出42%。

这不是迷信,是语言输出本身需要调动大脑多个区域,从语义生成、语音组织、口腔肌肉控制到反馈理解,全部要参与。

那些愿意说话、能讲段子的老人,不仅语言能力强,身体协调性也明显好。

特别是那种会“编故事”的老头老太太,常常语句流畅、词汇丰富,那可不是在瞎扯,是他们脑子里神经信号通道比别人宽。

中国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对比过两个社区老人的健康数据,发现每周参与3次以上的朗诵、讲故事、语言类兴趣小组的人,认知障碍发生率仅为12%,而不参与任何语言类活动的则高达29%。

这说明,嘴巴越动,脑子越灵,身体协调性和认知同步性也越好。

一个愿意说话的老人,很少是彻底退化的。话说得越多,活得越清醒。

[1]黄铁群,小徐.唱歌有利于人体健康[J].中老年保健,2016,(04):18-19.

标签: 长寿 医生 hrv 迷走神经 黄铁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