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大秧歌,由土生土长的穷苦农民在乞讨中创立的一种民间艺术。相传明末清初,外地逃荒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马店的东小屯村定居下来,以卖包烟(简单制作的一种土烟)为生,故人称东小屯为“包烟屯”。由于天灾战乱,民不聊生,马赵两户人家,依靠卖包烟实在维持不了生活,便舍家出走,一起流浪闯关东。传说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共三代人。逃荒路上,沿途乞讨,走一庄过一村,风风雨雨,朝东北方向流浪。那个时代穷人多,乞讨不易,老头能说会道,老婆媳妇们会唱小曲儿,他们就“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身背腰鼓,儿子手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孙女则以右手握折扇,左手攥彩巾,一边舞蹈,一边唱民歌小调,借用文艺手段乞讨,凭聪明智慧展示才艺。说唱的内容是一些大实话和发财、好运一类的吉祥语,唱的曲调顺口也动听,招人喜欢。以此手段讨一些吃的,遇到好的大户人家给一点碎银,提供一些食宿方便。若碰到办喜事的人家,在喜家大门外演唱一段定受欢迎,不但能赢得掌声、喝彩声,还可赏给喜馒头、喜酒等。半道上,一小县城的县令家要办喜事,听说山东来讨荒的演唱特别好,差人邀约,仅请男者喜日的上午到场,两家三代共男丁五人,他们两家商定说词、曲调,进行了认真排练,做足了准备。
喜日那天开演了,马姓老头身背腰鼓踩着鼓点上场啦,洪钟般的声音一番恭喜,一番祝贺。接着孙子的翻跟头,翻到前边立住亮相,叩手大喊:祝愿一对新人早生贵子!接着翻跟头下场,掌声一片。赵姓老头穿着老婆子的花衣服,背着翠花包,走着丁字步,左扭右扭上了台,台下笑声不断,开口一唱《娶媳妇》更喜煞了个人,扭的、唱的还真像个女人儿,两个儿子翻跟头及比武对打,人们看得眼花缭乱,县令高兴得摇头晃脑。靠一套唱、扭、舞的技艺能凑合着解决温饱,这就是胶州秧歌的雏形。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马赵两姓人家在关东度过了艰难的十二年,感到关东的冬季特别长,冰雪严寒,人烟稀少,种地收成不行,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家乡胶州好,于是又从关东辗转回返,一路靠舞、唱、演讨饭回到胶州家乡。他们根据闯关东的生活体验,创作了秧歌段子《小关东》、《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亲历之蹉跎岁月。
胶州秧歌还有一个传说。据南庄二村胶州秧歌老艺人姜维来等口述:南庄二村姜姓祖先是明朝“永乐扫北”之后,由云南逃荒来的移民。其中有两家人多年一路靠歌舞小调乞讨,经江西来到胶州,定居点起名为姜家寨(后改为南庄)。胶州秧歌在南庄二村已经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有学者考证认为:根据南庄二村姜姓的来源与秧歌产生之间的关系,姜姓在胶州秧歌传承中的相关民间口述记忆、南庄二村的秧歌传承谱系、秧歌在当代南庄二村姜姓人中的普及和一些相关文献记载,可以认定胶州秧歌是在南庄姜姓人移民途中近似形成。民间传说,专家考证,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以身口相传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据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折扇是宋代时从朝鲜传入我国,胶州,千年商埠、海表名邦,是当时对朝鲜通商的最大码头(港口)之一,宋代胶州是板桥镇,设有市舶司、高丽亭馆,折扇从朝鲜传到胶州是顺理成章的。唐宋时代胶州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南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胶州。胶州秧歌是多源汇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沉淀,形成歌、舞、剧杂(艺)多种民间艺术的混合而流传。
胶州秧歌是穷苦人谋生的手段,经过几代人七八十年的时间,逐步发展成了乞讨艺术,至清乾隆年间,胶州秧歌已经初具规模。据胶州秧歌老艺人唐振敬、王明松的口碑资料:听老师说过,乾隆十二年,胶州秧歌就很“红火”了。清代己未进士,胶州籍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观看过家乡的胶州秧歌,有感而作,赋诗:“绿杨城郭杏花村,跌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今读其诗,犹觉如临“扇影”、“香衣”、“笙歌”之境。宋观炜写了《秧歌词》十二首,分别将膏药客(又称伞头,有点像现代的报幕、解说员或节目主持人)、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等角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秧歌词》中可以看出,由胶州秧歌派生而成的小戏秧歌已经形成。
清同治三年(1864年)秋,由楼子埠村人刘彩(1838~1918年)收生作科,名曰“安锅”。演出了马店中村纪鸣珂(1834~1918年)殷洪琴(1840~1898年)口头创作的秧歌小戏《裂裹脚》,剧情是当地一个赌徒怕老婆的故事,秧歌小戏演出后反响很大。刘彩开创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变化。
1920年秋,后屯村秧歌爱好者陈銮增(1852~1936年),既无秧歌师承关系,也未安锅学艺,自成一家在七城村招生作科,安锅排戏,他精通拳棒,把刘彩秧歌的温柔抻展,大胆的揉进了武功,巡回演出很受观众欢迎陈銮增的武秧歌一时誉满胶州。
1921年,胶州南庄村姜本苗领班,在海神庙戏楼为南方渔船船主还愿演出秧歌,试台时,演鼓子的姜本苗一个飞脚不慎将高吊在舞台上的汽灯踢落跌坏,南方船主提出质问并要求赔偿,姜本苗如实相告,南方船主不信,并说再挂一盏汽灯,如果能有此武功就免予赔偿,姜本苗再次表演,脚到灯落,南方船主愕然,只好认输。
相传同年,胶东村的秧歌班在胶城天后宫戏楼与潍县的京戏班子唱对台,秧歌唱外台,京戏唱内台,开锣不久,台内的观众寥寥无几,几个京戏武生演员想抢秧歌班的锣鼓迫使秧歌停演。这时,恰巧一个“棒槌”演员做“骨碌毛”失误,险些翻跌在台下,鼓子演员就势一个“旋子”,用腿把“棒槌”打回台上,京戏武生演员见状大惊,未敢轻举妄动,只好悄悄溜走。
20世纪20年代,胶州的文秧歌,武秧歌经历了竞争,相互取长补短,保留了文秧歌的妩媚抻展,加进了武秧歌的粗犷豪放,文武两派逐渐融为了一体,把秧歌艺术推向了新阶段,胶州秧歌深入平民百姓心。
听见锣鼓点儿,撂下筷子搁下碗儿;
听着秧歌唱,手中活落放一放;
听着秧歌扭,豁上老命瞅一瞅;
新中国成立后,胶州秧歌成了人们欢庆的表达方式,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情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品位逐步提高,程式逐步完善,扬长发展成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1954年代表山东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先后在首都工人俱乐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演出。汇演期间,胶州秧歌被选为参加向中央领导人的汇报演出。进京演出之后,胶州秧歌声名大震。全国各大省市及解放军的专业文化团体,各地的专家学者,专程来胶学习胶州秧歌,谭敬殿、高义伦等秧歌老艺人也多次被请到外地,传授技艺教习胶州秧歌,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把《胶州秧歌》编成教材,列为学员必修课程,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成为全国秧歌中的佼佼者,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祝愿胶州秧歌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日新月异,越开越旺风采绚烂!
张成锡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