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604首
江边
文/阿信
该如何结构这首诗?面对庞大、迷乱的夜空。
江水,从源头出发,日夜不息涌动波涛。
橘树满坡,艾草遍地……这已被命名的嘉木和
香草,在暗影里飘摇。
如何面对那个手执龟策的瞽者,或一个
当代的渔夫?
穿越时空的天问,像排雾,在南楚的山川间
低回、徘徊。
不在人群之中,江湖之上,群山之巅
就一定在隐约的星辰之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我内心惶惑,被迎面的江风批击,
被突然降落的雨滴雕凿,被一道深邃、悒郁、
孤绝的闪电锁定。
凌乱的头发,滂沱的雨水,混杂的气味……
我附着在一个汉语词根上,像正在经历
鞭打和质问。
今天分享的是陈子昂年度诗人阿信的诗《江边》,这首诗是为纪念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而写。诗人一开始就陷入纠结之中,“如何结构这首诗”,既是在问自己,也是向读者发问。诗人追根溯源,从展现时空的浩渺,时间长河的纵深开始,来追忆屈原。诗人细数与屈子有关的自然之物橘树、艾草等,非常具有典型性。接着,又从屈子的的作品入手,来探寻这位历史人物的品性。在屈子发人深省的诗文中,诗人仿佛正经历着开悟,诗歌结尾部分,很清晰地表明了诗人的反思,由此可见,这位历史人物对诗人的影响之大之深,令诗人有一种无名的冲动,鞭打和质问自己,这是精神上的历劫。
从第一句“该如何结构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人一开始也无从下笔,从全诗的构思来看,也是一步步深入的。先从江水写起,有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觉。接着又写到江两岸的植物橘树和艾草,这也是最能代表屈原的象征物。继而引出伟大诗人屈子,诗人再次发问“如何面对那个手执龟策的瞽者,或一个当代的渔夫?”,从诗人的修饰语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屈子形象的思考。
再看这句“不在人群之中,江湖之上,群山之巅/就一定在隐约的星辰之间”,诗人仿佛在试着确定屈子的踪迹一样,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就如同前文中的天问,在南楚的山川间低回、徘徊,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让人琢磨。接着,诗人回到对江水的书写。诗人特意引用这两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了内心的惶惑,似有一种被江风批击的痛感,诗文中的“濯”字,有洗礼的作用,对诗人的精神是一种考验。
在诗歌结尾的数行中,诗人彻底被激发了,两个被动句可以看作是从屈子的诗文中所产生的精神碰撞。屈子是历史人物,诗人也只有从他的文字着笔,思考和感受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很显然,诗人做了有效的总结,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这句“我附着在一个汉语词根上,像正在经历鞭打和质问”,这个词根或许象征着屈子,诗人通过精神附着,试图去体验屈子的人生,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纪念方式。
正值端午节,读这首诗,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斯人已逝,但是精神永存。本诗的作者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屈子的怀念。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一首诗难以穷尽,诗人尽可能的结合自身的体悟,进行精神的开发,构思也算灵敏,语言也算精练,洞察人物很有概括性,诗文的引用,更是精神鼓动的催化剂。面对这样的伟大诗人,诗人已是非常之用心。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阿信,1964年生,原名牟吉信,出生于甘肃临洮,当代诗人,现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在甘南工作。诗歌大多以青藏高原、甘南草地为背景。出版诗集有《阿信的诗》《草地诗篇》《致友人书》《那些年,在桑多河边》《惊喜记》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韩等多种文字。曾获第四届徐志摩诗歌奖(2015)、第四届西部文学奖(2016)、第二届昌耀诗歌奖(2018)、《诗刊》陈子昂年度诗人奖(2018)、第二届十二背后?梅尔诗歌奖年度诗人奖(2021)等重要奖项。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6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六)》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