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穿越九十年的精神烽火
文//信 真
1935年5月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的穹顶下,当《风云儿女》的胶片转动时,聂耳谱写的前奏如惊雷劈开混沌。那由三连音构成的进军号声,裹挟着田汉写在烟盒纸上的诗句,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在九十年时光里燎原成永不熄灭的烽火。
一、烽火淬炼的音符
在荆州路405号的摄影棚里,聂耳握着田汉狱中传出的歌词,将亡国之痛化作跳动的音符。当时的上海,租界的爵士乐与街头的卖报歌交织,而聂耳选择让《义勇军进行曲》突破传统曲式,用四度大跳音程模拟子弹擦过耳畔的尖锐,以2/4拍的急促节奏再现战场的紧迫。他在霞飞路的阁楼里反复修改,甚至在东渡日本的邮轮上仍用筷子敲击舷窗寻找灵感,最终让每个音符都成为刺向侵略者的匕首。
当朱庆澜将军提笔添上"义勇军"三字时,这首原本名为《进行曲》的歌曲,便与白山黑水间浴血的义勇军将士血脉相连。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在长安军官训练团与学员共唱此歌,泪湿衣襟的东北军官兵们,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作"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呐喊,这声音后来成为促成国共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永不褪色的旋律
1949年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当电波将旋律传遍神州时,无数像故事中爷爷那样的普通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停下手中的活计,跟着收音机哼唱。这首歌不再只是战歌,更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动员令。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射落首金的瞬间,《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国际赛场奏响,电视机前的中国人第一次发现,这激昂的旋律竟能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心跳。
九十年间,这首歌的旋律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2017年《国歌法》的颁布,将其庄严地写入法律;2025年国家通用盲文版国歌的发布,让视障人士也能触摸到音符的温度。从黄浦剧场的纪念影展到纽约酒吧的集体合唱,从联合国会场到非洲援建工地,每个奏响国歌的时刻,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共鸣。
三、镌刻在血脉中的记忆
在云南聂耳墓前,由24块墨石叠成的音波状墓碑,无声诉说着作曲家短暂而璀璨的生命。而在上海田汉旧居,泛黄的手稿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字迹依然清晰。这两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革命者,用青春和热血谱就的乐章,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
每年9月18日,沈阳的防空警报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同时响起,这座曾被战火灼伤的城市,用这种方式提醒世人:历史从未远去。在黄浦剧场的纪念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驻足在《风云儿女》的海报前,轻声哼唱着旋律,他身后的小学生们,眼中闪烁着与九十年前青年同样炽热的光芒。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义勇军进行曲》早已不是简单的歌曲。它是田汉狱中用烟盒纸书写的抗争,是聂耳在异国他乡寄回的定稿,是东北军将士雪夜行军时的战歌,是奥运赛场上的荣耀,更是每个中国人听到旋律时,从心底油然而生的自豪与担当。这穿越九十年的精神烽火,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