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如期而至,大街小巷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五彩丝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龙舟竞渡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在这传统佳节的热闹氛围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端午节的起源与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连。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心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却遭奸臣排挤诽谤,被楚怀王流放。在放逐途中,他目睹楚国的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悲愤交加。然而,尽管命运坎坷,屈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从未消减。当秦军攻破楚国郢都的噩耗传来,屈原深感复国无望,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理想的执着,毅然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百姓们听闻屈原投江,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不伤害他的身体。从此,端午节便承载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与追思,也成为了爱国精神的象征。
爱国情怀,是端午节的灵魂所在。屈原的爱国,不仅仅是对楚国这片土地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尊严、民族理想的坚守。他一生追求“美政”,希望楚国能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诗作《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则彰显了他为理想不惜牺牲的坚定决心。这种爱国精神穿越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端午爱国精神的感召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乐章。南宋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抗击金兵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人民安全;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在当代,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还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等,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时代,传承端午节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挑战依然严峻。爱国情怀能够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使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在品尝粽子、观看龙舟竞渡的同时,我们更应铭记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让这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爱国情怀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