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端午节,不只是屈原的悲歌|你所不知道的“天中节”真相

发布时间:2025-05-31 01:55:04  浏览量:21

导读:端午节,不只是屈原的悲歌|你所不知道的“天中节”真相

小时候,爷爷总爱在粽子出锅那一刻念一句话:“端午,不只是屈大夫的节,是天在改向的节。”
那时候听不懂,只觉得香气扑鼻的糯米粽子才是节日的全部意义。可后来才明白,这个节,不光有悲歌,还有“飞龙在天”的磅礴神话。

说起端午节,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是屈原。
投江的忠臣、楚辞的奠基人、民族的脊梁。没错,纪念屈原,是我们心里的集体仪式,但你有没有想过——在屈大夫还没出生之前,端午节早已存在?

这话听着有点“逆天改史”的味儿对吧?可细细扒一扒上古的旧书、民间的老话,它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说起这节的本源,得从“天上那条龙”说起。

在吴越民族的信仰体系中,有“四象二十八宿”——简单点说,就是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四个方向: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而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青龙腾空、位于中天,被称作“飞龙在天”之日。你细品这个说法,像不像一种“太阳正直射大地、阴阳交汇”的仪式感?

也正因如此,古人将这一天称为“天中节”——也有人叫它“夏至节”,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即将北至,万物阳气盛极,一阳过顶,转而走阴,正是天地运行的节点。

这下再来看“端午”二字。

“端”者,正也、直也;“午”者,中也、火也。
这两个字凑一块,就是“阳气至极、正午在中”的意思——是一种宇宙秩序的高光时刻。再结合故宫的“端门”“午门”命名,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人对“天时”的精准感知与尊重。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到底是怎么“嫁接”到这个节日上的?

这个事,说简单也简单:文化认同感的“再造工程”。
上古人用图腾神话为节日立基,后来的人类社会则试图用“人物精神”来赋予节日温度与道德意义。屈原,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忠、勇、清、悲、才……一个人的悲剧,被放大成整个民族的情感坐标。

于是,粽子扔进江里,是为了喂饱水中的鱼虾,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遗体;龙舟竞渡,是为了在江中翻搅水面、驱赶恶灵,寻找那位跳江的魂魄。
从最初的太阳祭祀,到后来的忠魂追思,一节双魂,这就是端午。

可节日,光靠情怀还不够,要有“人间烟火气”。

你家门口是不是也挂过一把艾草、一捧菖蒲?
小时候外婆总要把艾叶捆扎成一束,插在门楣上,说能驱邪去湿。那味道,有点呛,却带着一股安稳感,仿佛整个夏天都被守护住了。

香囊里缝着的是丁香、白芷、佩兰,这可不是装饰,是中医里的“避瘟神器”;粽子里裹着的不只是糯米,还有“养脾健胃”的功效,连糯米选多黏少黏,老人都有讲究。

别忘了赛龙舟,那可不是单纯的比赛。
是上古人民“玩中有道”的智慧。
正值夏至将近,天气炎热,龙舟运动既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健身,又是一种与水神沟通的仪式。人在舟上,桨似龙爪,水花如龙吟。每一桨下去,都是对风调雨顺的祈祷。

所以你看,端午节的“本体”其实很复杂。

它既是一种自然节律的觉察——太阳运行到顶,阴阳交替的时节转折;
也是一种族群文化的延续——图腾、青龙、天象、五行的融合演绎;
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落点——用屈原的忠魂,唤醒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有人说,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像“形式主义”。可真的是节日变了么?还是我们忘了它最初的意义?

端午节的根,从来不止在汨罗江里,它还藏在你家门口那根艾草上,在厨房飘出的糯米香里,在那一场场挥汗如雨的龙舟里。

别光纪念屈原,也别只为粽子发朋友圈。
这个节,值得我们放下手机,跟长辈聊聊当年他们怎么过端午;值得我们带孩子亲手包一个粽子,插一束艾叶;更值得我们在心里,把那句最古老的祝愿默念一遍:

愿你端正如阳,五毒不侵,万事吉祥。

标签: 屈原 青龙 艾叶 端午节 天中节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