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端午节:古韵传承中的文化长歌
麦浪翻金映夏光,乾州端午韵悠长。艾香绕户粽甜糯,曲连新衣寄福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当唐代李隆基笔下的端午之景,与乾县这片古老的土地相遇,一幅充满地域特色与历史韵味的端午画卷便徐徐展开。乾县的端午节,在传承与演变中,既有对古老传说的深情铭记,又有历代文人诗词的润泽,更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彰显着这座文代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溯源:汨罗悲歌与乾县的千年回响
两千多年前,楚国郢都沦陷,屈原怀着对家国的无尽眷恋,自沉汨罗江。这一悲壮之举,成为端午节起源的重要传说。据《史记》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因奸佞当道,报国无门。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体,纷纷划船竞渡,投粽子入江,由此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而在乾县,虽无波澜壮阔的赛龙舟场景,却有着独特的纪念方式。在战国时期,乾县属秦国之地,屈原是楚国坚决主张抗秦的大臣,他的存在对秦国构成威胁。因此,当屈原投江的消息传来,秦人曾以特殊的方式庆祝。后来,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变迁,这种方式演变成了如今乾县人对屈原的缅怀。乾县人自古有外家人给晚辈送“屈原馍”(后演变为油曲连)的习俗 ,在端午前后,新麦登场,外婆和舅舅们用新麦面粉拌合椒叶等香料,制作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的油曲连,如莲花、石榴、兔子等,送给外孙。这一习俗不仅饱含着亲情的温暖,更承载着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乾县端午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诗韵:文人笔下的端午情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端午留下动人诗篇,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唐代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以简洁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与对其遭遇的不平。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绘出女子在端午佩戴五彩绳和符箓的优美姿态,而这五彩绳,在乾县同样是端午不可或缺的元素。
乾县的孩子们在端午节会系上五彩绳,这五彩绳由红、黄、白、青、黑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又称五彩长命缕。在古代,人们认为五色代表着五行,蕴含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如今,乾县的家长们依然会在端午这天,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上,期望它能为孩子们驱赶“五毒”,保佑孩子平安成长,让这份古老的祝福在岁月中延续。
三,民俗:乾县端午节的多彩画卷
(一),艾草青青,辟邪祈福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代殷尧藩的诗句中,提到了端午挂艾草、饮蒲酒的习俗。在乾县,挂艾草是端午节的重要仪式。每至端午清晨,或提前一两天,乾县的家家户户便将艾蒿插在门楣上,以“辟邪招百福”。艾蒿散发着独特的清香,不仅可以驱赶蚊虫,更被视为能够阻挡邪祟的神奇植物。如果艾蒿充裕,人们还会将其立在门后,让这份守护弥漫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为家人带来安宁与健康。
(二),香囊摇曳,驱邪避瘟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陆游的这首《乙卯重五诗》,展现了端午吃粽子、挂艾草、储药、点丹等习俗,其中储药与佩戴香囊有着密切关联。乾县的香囊,是端午的一抹亮丽风景。巧手的人们用鲜艳的布料缝制成葫芦、金鱼、元宝、心形状的香包,里面放上晒干并研碎的香草粉,如白芷、川芎、芩草等。这些香草不仅香气扑鼻,更具有药用价值,能够驱虫提神、驱邪避瘟。端午节当天,孩子们将香包戴在脖子上,小小的香包承载着长辈们的关爱与祝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成为节日里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三),花绳绕腕,长命安康
五彩绳在乾县端午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了前文提到的驱邪寓意,它还承载着长命百岁的美好期许。在乾县的乡村,端午节天未亮时,家长们就会悄悄给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彩绳。等到农历六月六,或是端午后的第一场雨,孩子们会将五彩绳剪下,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从此安康顺遂。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让五彩绳成为连接长辈与晚辈情感的纽带,也成为乾县端午文化的生动体现。
(四),粽香四溢,传承千年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李隆基的诗句生动描绘了端午时节粽子的多样与精美。吃粽子本是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将糯米饭或粽糕投入江中,后逐渐演变为端午必食的传统美食。在乾县,虽然过去粽子并非当地传统食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交融,如今粽子也成为乾县端午餐桌上的常客。每逢端午,乾县的集市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既有糯米红枣粽的甜蜜软糯,也有鲜肉粽的咸香浓郁。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讲述着屈原的故事,年轻人们则迫不及待地品尝着美味,让这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粽香,在乾县的大街小巷中飘散,诉说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五),新衣与油曲连,情暖端午
在乾县端午的习俗里,外婆的关爱总是格外动人。端午前夕,外婆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一方面精心挑选柔软舒适的布料,用细密的针脚,为外孙缝制色彩鲜艳的新衣。这些新衣上,或是绣着寓意吉祥的牡丹、蝴蝶,或是缀着精致的盘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外孙的疼爱;另一方面,她们还要准备寓意美好的油曲连。用新麦磨成的面粉,混合着椒叶的清香,在一双双巧手下,变幻出莲花、石榴、兔子等栩栩如生的形状,再放入锅中烙制。当端午的阳光洒满乾县,外婆们便带着新衣与油曲连来到外孙家。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裳,手腕上戴上小巧的油曲连,在阳光下嬉笑奔跑,新衣随风飘动,油曲连散发着麦香,宛如绽放的花朵。送新衣与油曲连的习俗,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更将浓浓的亲情与美好的祝福,穿在了孩子们身上,捧在了孩子们手心,记在了他们心间,成为乾县端午最温暖的记忆。
(六),雄黄酒,辟邪的说法和习俗。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百毒月”,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的日子,此时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人们便认为雄黄酒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所以在端午节,乾县人会在房前屋后洒上雄黄水,并给小孩耳、鼻、额抹雄黄酒,希望借此驱走疫病、恶鬼和邪气,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小孩额头抹雄黄酒时,有的还会写“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向往,不过,由于雄黄含有硫化砷等有毒成分,加热后会变成砒霜,现在已不提倡饮用或过多使用雄黄酒。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乾县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以独特的地域习俗,融合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无论是送油曲连时的亲情传递,挂艾草、戴香包、系花绳时的美好祈愿,还是吃粽子时的文化传承、送新衣时的温暖亲情,都构成了乾县端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时代的发展中,乾县端午习俗不断传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持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
乾县人过端午节:
麦熟风柔,乾州里、端阳又度。街巷处、艾蒿悬户,粽香飘路。巧手缝成香包艳,新丝搓就花绳酷。看孩童、腕上系缤纷,欢颜驻。
油曲连,呈巧塑,形如兽,情无数。是舅亲厚意,满含呵护。外婆送来新衣美,外孙穿上精神足。忆往昔、故事话屈原,传承固。(任天义)
写于乙巳年端午节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