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
有着众多别名
诗人节就是其中之一
清华的历史上也有着厚重的诗歌传统
有闻一多、陈梦家等著名诗人
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近30年间
清华教授蓝棣之的诗歌课堂
也在清华园里广受同学们欢迎
深刻感染和启迪了
一代代清华文学爱好者
蓝棣之
诗歌课堂 诗化人生
蓝棣之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小说的梳理和阐释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蓝棣之开始在清华大学讲授文学课程。1994年,他调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中文系教授,1998年起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为清华中文学科的重建与发展以及文学博士点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清华,蓝棣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现代诗歌与现代人生”等一系列公共课程,来听课的多数是理工科学生。课堂上,学生是蓝棣之的对谈对象,双方有即兴的激烈争辩,也有平和从容的探讨,他善于抓住同学们那些生涩而独有的感受,也格外珍视那些一触即逝的思想火花。“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有病呻吟’”“所谓人生说到底是一种感情牵挂”……那些风趣、率真的“爆梗”,在上过蓝棣之课程的学生心中至今依然鲜活。
课堂外,同学们喜欢聚在蓝棣之周围,分享课堂感受。他们发现蓝棣之在诗歌研究与批评实践中一贯秉持的态度与方法,与理工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出一辙,因此他们感叹“原来我们理工科和您所讲的文学是相通的!”蓝棣之也常常感叹理工科学生的独特灵气,“虽然写作技巧可能不那么娴熟,但是饱含真实的人生体验。”在他看来,“科学是通过某种气质所见到的自然,人文文化是无所不在的,它在科学家和他所探究的对象本性之间,插入了双重屏幕。”
蓝棣之与学生课下交流
蓝棣之出版有《正统的与异端的》《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等重要著作,主编和编纂的《八十年代文学新潮丛书》《新月派诗选》《九叶派诗选》《何其芳全集》《当代女性文学书系》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名作《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在文本分析中引入精神分析的方法,为阐发现代文学经典的深层意蕴提供了崭新的角度。他编选的《现代派诗选》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
新闻学院教授金兼斌回忆自己上蓝棣之的文学课时说:“蓝老师其时还不到50岁,但已经是国内文学评论界的知名学者。偌大的阶梯教室常常座无虚席,上百双涉世未深、对情感带着渴望和懵懂的清澈的眼睛,齐刷刷盯着站在黑板前或讲台旁的蓝老师,听他讲述那些诗人或激越张扬或平淡灰暗的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仇。”
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蓝棣之特意“考证”一番朱自清观荷塘月色的路径,并趁着夜色带同学们来到荒岛,沿着蜿蜒小路“复刻”当年的情境。他说:“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底色;研究诗歌也是为了体验人生、丰富人生和诗化人生;我希望把研究诗歌从作为一种职业,变成为人生的一种内在要求,一种实现人生的方式。”他的每一堂课,都在用心构建理想与现实共存的审美时空。
那些沉思明辨、诗意悠然的夜晚,年轻学生们的灵感、思绪,抑或困惑、彷徨,在蓝棣之看似“不经意”的点拨下,激发出更深层的精神共鸣和向人生更远处追寻的渴望。
秉承清华诗歌传统的文学评论家
蓝棣之天性近诗,个性鲜明,感受敏锐,见解独到,在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中,一方面重视对文学创作、文学现象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将细腻的审美感受与丰富的人生体悟相融合,让文学研究不脱离“人”的情感和经验。
在清华执教期间,蓝棣之每个学期都会在校园里组织举办新诗朗诵会,参与者中不乏海子、骆一禾、翟永明、西川、唐晓渡、莫非、臧棣等优秀的诗人。他通过这种方式让清华同学们可以近距离与诗人互动,了解其创作过程和风格,进而激发他们心中对文学的向往,为心与心的相遇创造可能。朗诵会后,诗人、老师、学生们常常流连在校园附近的咖啡馆,继续兴致高昂地谈诗歌人生,聊时代作品,久久不肯散去。在蓝棣之编辑的《新月派诗选》中,清华诗人的诗作占近一半。他还编辑了《闻一多诗全编》《陈梦家诗全编》等著名清华诗人作品集。80年代以来,随着清华中文系恢复、文学社重建,曾经的诗歌传统也在校园诗人中得到重续。
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回忆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蓝棣之在,清华的诗人们就能形成群落,清华园也因此成为北京当代诗人的舞台之一。”有些诗歌爱好者,在他包容又犀利的诗歌批评下走向成熟,进入诗坛。他课上的有些学生,后来也成长为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作家、编辑、评论家。蓝棣之勤勉耕耘、不断进取的言传身教,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标杆。
蓝棣之与诗人们合影
蓝棣之曾表示,“对于诗歌,最高、最后和最公正的评价,当是来自那些鉴赏力没有受到‘污染’的普通读者,我希望我的评价属于这个普通读者的范畴。尽管我读过各种各样的诗歌理论,但我希望我的鉴赏力仍未受到‘污染’,因为我相信我有一种净化能力。”这种净化能力使他成为著名的“选家”和评论家。在《闻一多诗全编》中,蓝棣之分析了闻一多献身艺术的精神,更指出了他诗中的“神品”是那些爱国诗篇。蓝棣之秉承清华的诗歌批评传统,把中西、古今诗歌的演进做大历史般的比较研究,在诗歌流派、理论和批评中作出独特贡献。
2025年4月24日,蓝棣之因病在北京逝世。盛夏将至,荷香满池。又到了追随先生的脚步,“复刻”荷塘月色观赏路线的最佳时节。那个带着同学们夜巡荷塘的身影走出了时间,却在“人文日新”的清华留下了风雅气度,见证着清华的厚重人文底蕴延伸至更远的远方……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往期精选
喜欢清华,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