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端午长歌:溯流而上的诗魂与郧阳的月光

发布时间:2025-05-31 11:24:02  浏览量:25

汉江

一江碧水载不动千年的艾香,五月的风从《夏小正》的竹简中醒来,翻动历史的扉页。端午,这个镌刻着科学与诗意的名字,自夏商时便以兰汤沐浴的仪式,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彼时,先民以白艾悬门、雄黄点额,用草木的智慧对抗溽暑的瘟瘴。这是最初的端午——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朴素如《诗经》里的“采葛”,却暗藏天地玄机。

而后,历史的烟波将无数身影推入端午的画卷。伍子胥的怒潮在钱塘江上未歇,曹娥的泪痕尚湿了东汉的青石,介子推的寒食余烬犹带晋南松柏的苦香……但最终,唯有屈原的衣袂,化作楚天上那一片不散的云。

郧阳流月:被遗忘的放逐诗篇

公元前304年,屈原自汉北南行,途经十堰郧阳。郧山苍苍,汉水汤汤,此地古属麇国,楚长城遗迹犹在残阳中蜿蜒如龙。郧阳的樵夫曾见一峨冠博带之士,独坐江石上吟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或许是《九章·抽思》的初稿,被汉江的浪花淘洗成珠玉。

郧阳地方志载,屈原在此结庐三载,采撷山间蕙芷入药,为乡民疗疴。至今郧阳青曲有曲远河、郧西县有“屈塬”之地,传为其种药之圃。某年端午前夕,他见村民以竹叶裹黍米投江祭蛟,忽潸然泪下:“尔等祭蛟龙,可知蛟龙食人骨?”遂教以菖蒲缚剑形悬于门楣,又取雄黄酒洒向江心。翌日,渔人竟捞起一尾额生朱砂纹的赤鲤,腹中藏帛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字。此事载于明代《郧阳府志·异闻录》,虽近传说,却让郧阳的端午多了一分剑气。

诗魂与龙舟:两种文明的合流

当郧阳的月光还在打磨《哀郢》的句子时,堵河的龙舟已破浪千年。郧阳人划着刻有鸱吻的独木舟,将粽饵抛向沧浪河。直到屈原纵身跃入汉江的刹那,这两条文明之河才轰然交汇。唐代僧人文秀写“节分端午自谁言”,却不知端午本如《楚辞》中的杜若,根系早已蔓延至三代以上。

司马迁说屈原“与日月争光”,何尝不是对端午精神的注解?那个在郧阳山间追问“天命反侧”的诗人,将夏人的科学、楚人的巫觋、儒者的忠悃,统统酿成一坛雄黄酒。饮之者,可见《离骚》里的扶桑树上,既结着驱疫的朱砂符,又挂着求索的九连环。

清浊之辩:江畔的永恒对话

郧阳汉江畔有“沧浪亭”,石壁上摹刻着《渔父》的诘问。渔父的桨声摇碎倒影:“圣人不凝滞于物,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而屈原的答案化作岸边的香蒲,岁岁枯荣,始终以笔直的姿态刺向苍穹。

明代郧阳巡抚于谦曾在此立碑,碑阴刻《端午十咏》,其一道:“郧山楚水几重哀,一卷离骚万古开。莫道沧浪清浊辩,此心元是明月来。”——原来端午的粽绳,捆扎的从来不只是糯米,还有士人“宁赴沧浪”的皓白心魂。

今日的端午,是神农尝百草的烟火与屈原投诗的涟漪共同晕染的画卷。当郧阳的农妇将艾草插上门楣时,她们或许不知,其中一缕清香来自两千年前那个在汉江畔采药的背影;当孩童额间被点上雄黄时,那一点朱砂里,藏着《天问》里未燃尽的星火。

曲远河

五月初五,太阳行至黄经75度。古人称“飞龙在天”,而我们说:这是诗与科学,在时间长河里又一次温柔的邂逅。

标签: 月光 端午 诗魂 端午长歌 郧阳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