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先生的《山歌寥哉》横空出世后,三年来热度不减。特别是山歌出世后,又让《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专辑中一些优秀歌曲,如《还魂伞》《豆蔻盒子》《珍珠塔》《志贞》等为人熟悉、广为传唱,同时让先生早年的一些传唱度稍弱的优秀歌曲《爱是你我》《手心里的温柔》《喀什葛尔胡杨》等再次赋予新的生命。
华语乐坛原来是港台音乐和内地音乐双雄并立,刀郎先生再次出山后,刀郎音乐可以从华语音乐中独立出来,形成港台音乐、内地音乐和刀郎音乐三足鼎立。
港台音乐、内地音乐和刀郎音乐这“三足”能不能撑起华语流行音乐这个“坛”呢?从目前看,非常够呛。内地音乐缺人才,港台音乐已没人,刀郎音乐也将独木难支。我预计,华语流行音乐这个“坛”估计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整体塌方,刀郎先生的山歌和全国巡演将成为“最后的绝响”。
港台音乐曾经的辉煌难以再现了,就像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名家频出,经典频出。现在还有人吗?除了一个周杰伦在撑着,能撑几天?杰伦也像好多年没出新歌了吧。
内地音乐算是有一点新生代力量。但张杰、华晨雨等都成了顶流,据说张杰在鸟巢开演唱会8万观众,确实也是成功的。不是说张杰不好,小伙长的也不错,唱功也可以,但有听说过有什么代表作吗?一个没有一首代表作的歌手能成顶流,就有点可笑了。
目前看来,也就是刀郎先生一个人在撑起华语乐坛的大半边天了。但能撑多久呢?应该也撑不了多久。
一是经典难再出。刀郎先生已经50多岁了,再创作出像《山歌寥哉》这样的经典虽说也不是不可能,但可能也很难了,每个人创作都有巅峰期,不能老是天下才一石、先生一人独占八斗的局面。
二是后继难有人。先生天纵奇才,但能继承其衣钵的人基本没有,刀派音乐难以传承啊。原来有个云朵,虽然传承是不行的了,但至少可以传唱,叛出师门了。文化传承都有这个特点,天才的师傅难以有传承的徒弟。能继承郭德纲的曹云金叛出师门,赵本山的徒弟出去后也不说小品了。当天才师傅的徒弟压力大啊。这次巡演应该也是先生最后一次巡演了,以后体力、精力都不允许了。所以先生在演唱会上也是不遗余力地推介歌手、乐手,增加他们知名度,也是为他们的后续考虑吧。
三是曲高会和寡。不可否认,喜欢刀郎音乐的大大小小,虽然遍布各个年龄段,但多数是60、70后,随着这些人逐步进入广场舞的队伍,刀郎音乐的受众不可避免地会缩小。加上先生后期的作品其文学性更强于音乐性,但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有多少人会去花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古典文学之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