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时尚芭莎年度派对的红毯星光依旧璀璨,孙俪一袭华服现身却瞬间引爆全网热议——她唇下那颗标志性的痣,消失了。自2010年《甄嬛传》风靡全国起,这颗痣便如一枚独特的艺术签名,与“娘娘”的荧幕形象深深绑定。
这颗痣的“身世”始终萦绕着神秘色彩。网络传言它并非天生,而是2003年一场严重车祸后遗留在皮下的微小玻璃碎片。孙俪2013年微博曾写道:“嘴角的玻璃渣,今天又出来一点,这个伴随我十年的纪念物,终于慢慢在离开我。” 十年间反复“拔出”的私人体验,在公众视野中却凝结为一个鲜明的视觉符号。当这枚承载着私人创痛与公共记忆的“碎片”最终于2025年彻底消失,一场关于身体主权的讨论悄然拉开帷幕。
这颗痣的消失,成为一面折射多元社会心态的棱镜:
怀旧的挽歌: 部分网友感慨“辨识度随之消逝”,仿佛熟悉的“娘娘”面容缺失了关键注脚,集体记忆的拼图悄然缺角。自主的赞歌: 更多声音则坚定支持孙俪“健康优先于审美”的选择——身体伤痕的最终处置权,理应回归其主人。符号的消解: 当这颗被赋予了过多解读与审美的痣被主动“擦除”,实则是女性对附加于身体之上的公共叙事的一次温柔解绑。当公众人物选择“擦除”自己身体的公共记忆,本质上是夺回定义自我的笔。孙俪唇下痣的消失,是一次微小却深刻的宣言:我的身体,我的历史,我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