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歌,以一种豪迈的个性表达,深得大众的喜欢,其实,伟人在8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诗了,这不过,那个时候的诗歌,好似儿歌一样,不过,也是非常押韵的。
而在伟人17岁的时候,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就引起了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内容是这样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歌你还熟悉吧。
其实,这些诗歌,没有真正发表过,我们说没有真正发表过,其实,就是没有在正式的刊物中发表过,那么,你知道伟人的第一首真正发表的诗歌是哪首吗?
提到这个问题,恐怕很多朋友都不熟悉,其实,这种诗歌,也是我们最为书写的诗歌,那就是《长征》,内容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每每读到这首诗歌,都让人感到非常豪迈,而且面对困难,总是一种必胜的信心,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在伟人的面前,没有任何困难可言,这也是我们当下很多朋友所缺少的一种精神。
同时,这首诗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希望,这首诗歌,能够鼓励更多的朋友不断向前,勇往直前。
而这首诗歌手稿,其字迹,更是恢宏大气,万千气象,相信,单凭这里的字迹,就足以赢得你的认可的,也会赢得你的芳心的,不是吗?
一上眼,那种大气感,跃然纸上,让人佩服,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这幅手稿,通篇上,层次感是非常分明的,通篇上,上面的部分,墨色都是非常浓重的,而下面部分,却表现十分淡雅,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比,并且,也产生了一种视觉差。
不过,这里的字迹,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字形上,我们能看到,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比较周正,虽然是草书的形式。
而在我们的印象中,伟人的书法,基本上都是抗肩效果,而这里的字迹,却没有这种扛肩,发而是一种平正的状态,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审美。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里的字迹,在通篇上,表现是非常紧密的,无论是行距上,还是字距上,都是一种紧密的状态,让人感到新鲜,不知道,你看到后,是不是也有这样的 感受呢?
不过,这里的字迹,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相互穿插上,有的字迹,已经跨越了列的限制,已经是穿插到其他列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这里的字迹,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笔法上,表现出一种方笔的效果,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草书基本上都是一种圆笔的形式,而这里,还很巧妙地融合了方笔,真是不一样的存在,也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也是深受启发,学习伟人手法,还要充分地关注伟人的手稿,尤其是伟人的诗歌手稿,这更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典范作品。
学习伟人书法,就是在学习伟人思想,用伟人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不是吗?记得关注笔者哟,一定会发大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