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607首
以向死而生的灵魂去求索
文/海男
这一天,我们在香草中沉迷。是为了谁
那个古老的诗人,仍在宇宙间行走并求索吗
他是诗人,时间中最古老的诗人,他回来了
暗淡的光泽,雨季的河流拐弯处,就看见了
他的忧幻,在香草园中他的脚步那么慢
而我们可以远离开飞机高速
陪伴他吗
让我们陪他说话,辩证音律和黑暗
让我们陪他走到江岸,风在呼啸而过
江水漫过了膝盖骨,让我们陪他求索迷雾,时间之箭
让我们陪他在从古至今的帷幕下,冥想天际之光
让我们荡起双桨,寻遍宇宙的河流
这就是仪式,为了那个最古老诗人漫步的天下
我们开始剥开香草,我们要满怀希望的吃粽子
我们要以喜悦感穿越火,穿越河流而浴身
我们要以诗的名义,带着向死而生的灵魂去求索
今天分享的是中国最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诗人海男的诗《以向死而生的灵魂去求索》,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诗人因诗赛获得特等奖10万的事,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大多都是一些所谓的自媒体带节奏,蹭流量吧,还有人称诗赛是利益集团借诗赛分脏,这话有点难听,不过也反映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现象。本人在某公号看过获奖的全部名单,其实也有些著名的诗人也只得了最小的奖,像这种全国性的大型诗赛,投稿量必定是巨大的,落选的诗人必定也是99%以上了。想想那些没得奖的众多诗人,心理应该平衡些。多往好的方面看,多去发现他人的优点,多找找自身的不足,世界或许会更美好。
接下来,回归正题。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书写是纪念屈原的,而“这一天”正是端午节。诗人借端午时节,特有的意象香草,怀念古老的诗人屈子,发现他,复活他,然后追随他,这体现了诗人的虔诚之心。诗中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展开诸多联想及仪式,就是为了能和屈子交谈。这是不可能的,但又是可能的,最终落到文字及精神的碰撞上。诗人以满怀希望之心去追寻古老的诗人,这是诗人之间的灵魂共振。
诗人用“以向死而生的灵魂去求索”,这既是对屈大夫的精准定义,又是诗人对这一求索精神的延续,这在诗歌结尾有所体现,说明了一种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在诗歌前四行,诗人以发现屈子的心态行文,充分运用了“香草”这一主要意象,从对古老诗人的疑问,到发现古老诗人的踪迹,这一过程反映了诗人内心对古老诗人的渴望。另一个主题是“求索”,这是对屈子行为的联想,也是诗人的精神归宿。
接着,诗人有了追随屈子的意愿,最主要的心理表现是陪伴他。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行为,陪他说话,陪他行走,陪他求索等等,这就是诗人纪念屈子最虔诚的仪式感。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诗人写道“我们开始剥开香草,我们要满怀希望的吃粽子”,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屈子的存在,“我们要以喜悦感穿越火,穿越河流而浴身”,仿佛这样就能成为屈子一样,“我们要以诗的名义,带着向死而生的灵魂去求索”,仿佛这样就继承了屈子的遗志一样。从这篇诗文,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强烈情感,以及纪念屈子的虔诚之心。
最近连写四首关于纪念屈子的诗评,每位诗人都各有风采,书写的角度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风格。所以,诗人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长期创作,以量变引起质变,相信每一个有成就的诗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要相信时间的赠予。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海男,作家,诗人,画家。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著有跨文本写作集、长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九十多部。有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册,远渡海内外。曾获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中国女性文学奖、扬子江诗歌奖、中国长诗奖、中国诗歌网十大诗集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等。现居云南昆明。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6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六)》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