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
作者:水弦
放出风筝
线
就日夜牵挂着
又怕刮风
又怕下雨
希望它飞起来
又怕它
飞得太远
诗人介绍:水弦:原名李杰,中学退休教师。曾与友人发起创办《野芳》诗社。有作品发表在《中囯诗人》《鸭綠江》《辽河》等二百种报刊。著有诗集《终于献出的玫瑰》《野芳》、散文集《寄存岁月》及《水弦读诗》等。
水弦的《母爱》以精炼的意象群与多维的情感张力,构建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诗意空间。诗歌通过“风筝”这一核心意象的解构与重组,将母爱关系中“给予-剥夺”“自由-束缚”的双重性推向极致,既是对传统母爱叙事的解构性重构,亦是对现代亲子关系中权力结构的隐喻性揭示。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策略,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了意义的无限延展。
诗歌的意象建构呈现出精密的逻辑链条。核心意象“风筝”是自由的象征和束缚的具象。当母亲“放出风筝”时,她渴望子女翱翔天际,但又恐惧子女脱离掌控。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线”的隐喻得以具象化:线轴是牵引的工具,是焦虑的载体,象征着情感的纽带,暗含着控制的力量。诗人通过“放线-牵挂-怕风-怕雨-怕远”的动词序列,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场域,使母爱从单向度的奉献转化为多维度的博弈。水弦以“风筝线”为媒介解构母爱的绝对性,揭示了现代亲子关系中权力结构的微妙失衡。
《母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它解构了传统母爱叙事中的“无私性”神话。母亲对风筝的“牵挂”是对子女的关怀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当子女飞向天空时,母亲通过“线”的操控维持着与子女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爱的表达和权力的行使;诗歌揭示了现代亲子关系中的存在主义困境。子女如同被放飞的风筝,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恐惧脱离母体后的生存危机;母亲陷入“放与不放”的永恒焦虑,她希望子女展翅高飞,但又恐惧子女消失于视野之外。
《母爱》展现了高度的语言控制力。意象的双重性建构是其核心美学特征。“风筝”是自由的象征,是束缚的具象;“线”是情感的纽带,是控制的工具。这种辩证性使诗歌超越了传统母爱诗的抒情模式,转而成为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沉思;时空结构的非线性延展赋予诗歌立体感。动词的时态错位——“放”为现在时,“牵挂”为持续态,“怕”为将来时,使情感体验超越线性叙事,转而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张力场。这种处理方式与艾青诗歌中“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美学主张形成呼应,但水弦更进一步,通过极简语言实现了意义的深化,当“线”成为唯一的叙事媒介时,沉默本身即成为最强大的修辞力量。
诗歌的沉默修辞学尤为值得关注。全诗未直接言说“爱”字,却通过“线”的悬置化处理,将母爱转化为一种沉默的存在。这种沉默是物理层面的“无声”(如风中飘摇的风筝),也是精神层面的“失语”(如母亲无法言说的焦虑)。当“风筝”飞向天空时,“线”成为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母爱的轨迹,消解了爱的绝对性。这种沉默的修辞学,揭示了现代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
水弦的《母爱》以极简的意象群和多维的情感张力,为中国当代诗坛提供了新的启示。它通过对“风筝线”的悬置化处理,将母爱关系中的控制焦虑转化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辨,揭示了现代亲子关系中权力结构与精神困境的双重性。这种极简的意象群如同精心编排的情感密码,让语言在克制中迸发出力量,解构了传统母爱叙事中“无私奉献”的神话。水弦以“风筝线”为媒介,重构了现代亲子关系中的权力博弈,为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文学评论集《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文学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