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三甲医生写了200多首诗,还出了本诗集

发布时间:2025-06-03 23:15:02  浏览量:18

他是诗人陈国华,也是青年医生陈国华。

撰文丨文 慧

责编丨汪 航

“我幻想 ……在诗集上面签上……‘河北诗人陈国华’ 以显得厉害。”

2017年2月,24岁的陈国华写下一首诗,期待自己能出一本诗集,并签上诗人之名。2024年8月,他的诗集《那时随风》正式出版,三十而立后,年轻时的梦想成为现实。

但相比诗集扉页,现今,“陈国华”这个名字更多出现在病历、查房记录、手术同意书等文书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介入医学科医生陈国华”是他现阶段更为重要的身份。

诗集《那就随风》,陈国华著

学医路上写下200多首诗歌

陈国华的“文学细胞”激发于高中,“遇到一位特别特别好的语文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但是他的梦想是医学,“五个高考志愿全部都填的医学院校,并且全部选的‘临床医学’专业,不服从调剂。”

“我就想要学医。”陈国华告诉“医学界”,“一方面喜欢生物,觉得人体很奇妙,想要探究;另一方面,我爷爷患有冠心病,经常要去医院看病,吃很多药,我想学医,以后给爷爷治病。”

2012年,陈国华告别家乡河北邯郸,踏上了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的求学之旅。2017年,他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上大学后,陈国华的文学创作热情彻底被点燃,在长达8年的读书期间,他写了200多首诗歌,此次出版的诗集收录的近100首诗作,全部来源自这一时期。

手抄整理和自印本。本文图源:受访者

“那时候充满了表达欲,也更自由。”陈国华说。诗歌于他,就是他在《诗与幻想》中所说的,“诗是一个人自己/诗让人想起/要做自己/有了登上天的幻想/有了爬上树的魄力。”

梦境,是陈国华诗集里最常用到的意象之一。陈国华对“医学界”表示,他常常做梦,尤其是在焦虑的时候。

在他的梦里,有光怪陆离的故事和奇诡玄幻的生物,也有校园、家乡、亲人等现实世界,这些形形色色的醒来之后依旧清晰的梦成为他的创作素材。“既有超现实的美感,也有源于和反思现实的意义。”

在诗集的开篇,他就描绘了一个未来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科技仪器记录和重现梦境。“它接收了大脑睡眠时的波动/以数字信号传出并翻译/最终屏幕上呈现出人的梦境。”这些梦境展现了人们真实的自己,“梦境资料将实现其医学价值的心理学价值/ 其成为一种隐私或者征信/‘梦骗不了别人’ /未来世界坦坦荡荡又兽面兽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梦境和诗歌,陈国华游走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倾吐着对社会的批判、对成长的反思、对未来的困惑、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渴望、对童年的追忆……

在超现实的梦境之外,陈国华还描绘了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其中农村与城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在农村出生长大,在城市学习生活的陈国华内心深处“既希望到城市实现理想,又怀念真正农村的纯粹。”

他在《星空》中写道:“抬起头/天还不亮/天上的星星还是亮的/就像我的理想还没亮/心中的梦还是亮的/ 我希望我的心永远像农村真正的农村。”

“理想是做一个专注的人,在医学上能够勇攀高峰,梦就是这个方向,一直引导着我。”陈国华告诉“医学界”,自己热爱医学的同时,也并不否认存在“焦虑”。

2015年11月,大四的陈国华在临沂见习,他写下一首诗《我给学心理的考研朋友 打电话说的那点焦虑》,诗中坦率而明确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

现在解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表示,那时候正在准备考研,渴望好结果但结局尚未发生。听到一些学长学姐的经验,就会反复琢磨该怎么去做才能有更大的胜算,有时候老师的不看重、学习效率不高等等还会让他自卑。

陈国华给读者的签名签章,永葆初心

2024年8月,陈国华的第一本诗集《那就随风》正式出版。诗集同名诗歌《那就随风》讲述的是竹子的故事,扎根深身板直,而枝叶却又潇洒飘摇:“如若你深深扎进泥里/ 你的根越深你的身板越直/长成一根有用的木材/不正是你的心意”“随风飘吧/选择了就享受自我的生命途径”。

陈国华表示,他希望成为竹子一样的青年人,为深层次的能力扎根努力,同时不要被其他东西左右,保持洒脱的态度。

他陆续将诗集捐赠给了70多个医学相关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一名医学生,医学院校让他感到亲切。“永葆初心”是他签名时最常用的寄语之一,医学就是他的初心。

暂别诗人,成为三甲医院医生

面对诗人这一称呼,陈国华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业余的”,他最重要的本职是医生。

2020年,陈国华离开校园,来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一院),正式成为一名医生。

陈国华就职的科室是介入医学。兰大一院的介入医学科成立于2006年,是甘肃省开展介入诊疗项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介入医学科。“平台大,机会难得,可能要好几年才会新招聘一名医生。”

兰大一院介入医学科下设了6个亚专业,分别是大血管及外周血管、肿瘤、肝病、肺部疾病、疼痛、脑血管。陈国华主攻大血管及外周血管。

从心内科转为外周血管介入,会不会很难?陈国华认为“其实也不算什么大的转变,学生时代主要还是理论知识,实际的技能还是要在工作中学习掌握。”

而且,系统学习培养起来的内科素养在介入医学科也颇有用武之地。不仅患者群体中老年人居多,而且血管问题常常需要从全身角度进行考量。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其根源是动脉硬化,如果动脉硬化的发生靶点在冠脉,就可能导致冠心病、心梗等,因此也被称为病在腿上,险在心脑。

陈国华分享专业文献

“拳脚是基础/打不好拳脚行当亦做不好/无论哪个行当/ 第一要义还是先打好拳脚/勿本末倒置。”陈国华曾在诗里这样写道。

为了“打好拳脚”,陈国华每月至少精读10篇英文文献,一本精装《实用内科学》都被他翻阅起了毛边,遇到难题千方百计也要追根究底。他说,“介入医学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我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即使不能有所产出,最起码要吸收。”

陈国华参加中国VTE防治大会

交班、查房、开医嘱、写病历、办理出入院手续、与病人谈话……工作5年,这些住院医师的日常对于陈国华来说已经得心应手,忙碌但节奏稳定。

他每周还有2-3个手术日,手术多的时候,从早上7点忙到第二天凌晨3-4点也是常事。绝大多数介入手术需要在X射线的辅助下进行,为了防止辐射危害,医生们在手术过程中必须穿上重达20多斤的铅衣进行防护,身体之累可想而知。

“工作量确实大,但真不觉得辛苦。”度过了职场新人的迷茫期,现在的陈国华已然是一位成熟的医生了。

诗人是感性的,而医生需要理性,两者会有冲突吗?自嘲“心越来越硬了”的陈国华现在还是会为病人的不幸流泪,因患者的不理解而伤心,但他并不觉得感性和理性不可融合,医生要学会割舍情绪,但同样不能缺少共情和温情。

“仁心妙术”是陈国华母校滨州医学院的校训,在他看来,这四个字是一名好医生的最佳注解,“有好技术也要有好心肠。”

日常工作中的陈国华

现在,忙碌有序的工作让他写诗的时间少了很多。诗人暂时下线,医生持续在岗。在未来,陈国华还有更多工作等待解锁,譬如,他已经考过中级医师职称,即将要出固定门诊。

陈国华说,“有情绪想抒发的时候还是会写诗,只是暂时不会公开发表了。”

校对:臧恒佳

编辑:张金金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标签: 诗歌 医生 诗人 陈国华 滨州医学院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