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把关注点放到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身上,她是清世宗雍正的发妻。说起乌拉那拉氏,不少朋友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估计是《甄嬛传》里那个一直活在纯元皇后光环下,被称作 “打胎大队长” 的形象。不过,历史事实和影视剧情相差甚远,真实的历史里并没有纯元皇后,乌拉那拉氏没有姐姐,她是老四胤禛的原配妻子,也没做过打胎之类伤害别人的事。雍正的子女虽不算特别多,但也有10个儿子、4个女儿,数量也不算少。那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有过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通过沾亲带故的邂逅、充满波折的婚姻、令人感慨的结局这三个阶段,来讲讲她那既让人艳羡又让人怜惜的一生。
乌拉那拉氏于康熙二十年出生,隶属于满洲正黄旗。在其家庭背景方面,有一个关键信息,她的父亲是费扬古。康熙朝存在两位费扬古,正白旗的董鄂费扬古战功赫赫,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以及西征噶尔丹的战事,获封一等功,这使得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他与乌拉那拉氏是父女关系,实际上他们毫无瓜葛。乌拉那拉氏的父亲那拉费扬古虽然比不上董鄂费扬古,但也并非平庸之辈。纳兰性德在康熙朝担任九门提督长达七年之久,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曾评价他:“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费扬古,自任职以来,日夜操劳,尽心处理事务,缉拿抢劫盗贼,搜捕奸诈不法之徒,使得地方安宁,年成丰收。理应加官一级,授予正一品官职。”由此可见,乌拉那拉氏的父亲在康熙朝有着一定的地位。
康熙二十三年时,年仅三岁的乌拉那拉氏,因其父费扬古年迈且疾病缠身而退休,家族在朝中无人任职。直到二十年后,她的弟弟担任一等侍卫,表面上职位尊贵,实则并无实权。所以,在康熙朝,她家的家境既不算差,也不算好。乌拉那拉氏的母亲姓爱新觉罗,是努尔哈赤的玄孙女。从辈分上看,胤祯是她的堂舅,乌拉那拉氏是胤祯的外甥女,不过胤祯仅比她大三岁,而且他们的亲戚关系已经疏远,出了五服。康熙三十年,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十四岁的胤祯迎娶了十一岁的乌拉那拉氏为嫡福晋,这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原本这应是一段青梅竹马的美好佳话,可他们婚后的生活究竟怎样呢?
乌拉那拉氏年少时就嫁进胤禛的皇子府成为福晋,那段时光着实艰难。其一,她年纪太轻,虽说早早成了正福晋,可11岁的她根本没法生育孩子。所以她嫁进胤禛府邸后,只能看着胤禛的两个小妾李氏和宋氏先后给他生下两个女儿。然而乌拉那拉氏自身也有一定本事,虽说她不是第一个给胤禛生孩子的,但却是第一个为他诞下儿子的。
康熙三十六年,年仅17岁的乌拉那拉氏诞下胤祯的嫡长子弘晖,不过弘晖成了她唯一的孩子。从那之后,她或许早早便开始独守空房,因为胤祯更加宠爱格格李氏,让李氏多次怀有身孕,李氏也凭借这一点从格格晋升为侧福晋。乌拉那拉氏出身正统、身份显贵,又育有嫡长子,要是没有意外,日子还算过得去。然而在康熙四十三年,8岁的弘晖不幸夭折,死因可能是染上疾病,自那以后乌拉那拉氏再没有亲生子女。此后她时常独自安静地待着,偶尔去侍奉婆婆德妃乌雅氏,她品性善良温顺、孝顺长辈,这在史书中有所记载。
虽然乌拉那拉氏没有子女,和丈夫关系疏远,可她一直坚守本分,从未有过任何犯错或越界的行为。所以在公公康熙去世,丈夫胤祯登基成为雍正皇帝后,身为嫡福晋的乌拉那拉氏顺理成章地被册立为皇后。这时,距离她嫁给雍正已经整整过去了31年。当年那个11岁的纯真少女,如今已到42岁的中年。可以讲,在雍正争夺皇位最为艰难的那段时光里,乌拉那拉氏一直默默地陪在他身边。
然而,她在成为皇后之后,处境愈发不佳,生日问题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清朝,皇后的生日被称作千秋节,依照惯例应当大肆操办。不过,《清世宗实录》记载,她的生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日,每年到这一天,都记录着“皇后千秋节停止行礼筵宴”。在她在位的9年里,雍正从未为她举办过生日宴,态度十分冷漠,其中缘由至今仍不明确。由于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关于她的负面记载,因此只能推测雍正对她感情寡淡。乌拉那拉氏11岁就嫁入皇家,别无他法。倘若雍正一直如此冷淡,她若能安于现状,或许也能平淡地度过一生,毕竟没有期望也就不会有失落。
然而命运却在这当中掀起了涟漪。雍正曾一度给了乌拉那拉氏一线希望,使她错以为二人之间还有感情。这件事发生于雍正六年,也就是乌拉那拉氏48岁那年,而且依旧和生日有关。虽说雍正始终没有为她举办生日宴,但还是按照祖制准许众人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朝拜庆贺。依照清朝以往的规定,皇后过生日时,只准许公主以及部分官员的夫人等女性进宫朝拜庆贺。但在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却突然下旨,不仅公主和这些官员的夫人要向皇后朝拜庆贺,从这一年起,朝廷内外、王公大臣都要在皇后生日这天换上新衣服,以此表示祝贺。
史籍记载:“以往皇后并无接受群臣庆贺的礼仪,顺治年间规定元旦时,庆贺所用的仪仗全部摆列,从公主到有封号的妇女都要前往皇后宫中朝贺。冬至和皇后诞辰日也是如此。雍正六年开始,让在皇后诞辰日时,王公和文武百官都穿蟒袍、补服,此后便照此执行。” 雍正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了乌拉那拉氏的生辰打破了祖制的约束。乌拉那拉氏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必定十分欣慰,说不定还会暗自思索,自己的夫君随着年岁渐长终于懂得疼爱自己了。
在乌拉那拉氏四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周,也就是雍正七年五月初六,有人提出要在宫中为她举办祝寿道场。这本是件平常事,但由于夫妻关系较为平淡,加上雍正崇尚节俭,自己也未曾办过道场,这个提议激怒了雍正。雍正不但拒绝了,还愤怒地呵斥道:“如今你们为皇后在朕的宫闱里设立道场,实在不妥,况且你们若想为皇后立道场,无论在何处都可以。”明确表示绝不会在宫中为她举办。当天,雍正还翻起旧账,发布上谕斥责宫中负责厨房事务的人员,称昨日在竹子院设座时,皇后和他宴会上的物品一样,这违背了体统和节约用度的原则。
然而即便如此,说到这儿我还是不太明白雍正这究竟是在做什么。为何偏偏要在那拉氏即将过生日的时候,因为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公开颁布上谕,让那拉氏下不来台。毕竟人家也是皇后,11岁就跟了你,到如今在一起也快40年了,怎么过个生日还会被你如此刁难。最终,就在这种纠结又尴尬的状况下,给雍正当了一辈子皇后的乌拉那拉氏老老实实度过两年后郁郁而终,享年51岁,谥号为敬,史称孝敬皇后。
按理说人去世后,那拉氏的故事就该画上句号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拉氏的丧礼进展得十分离奇。
之所以感到无比感慨,是由于乌拉那拉氏。不管怎样,她与雍正有着长达40年的夫妻情分,然而在她离世时,雍正并未前往丧礼现场。史料记载,雍正九年九月己丑,乌拉那拉氏去世后的第十日,雍正病刚好,打算前往含元殿,却被大臣劝阻。这件事十分蹊跷,毕竟皇后去世,大臣却阻拦皇上前去。依据《清史稿》记载,那拉氏死后,雍正召集大臣商议事情,一开场就讲述和那拉氏的感情,称从年幼时便奉皇命与她相伴40多年,皇后始终孝顺恭敬。雍正这番表述听起来倒还正常。
然而,雍正紧接着话锋突变,主动开腔道:“朕刚从大病中康复,要是去皇后的丧礼现场,担心自己过度哀伤,身体难以承受;可不去呢,又怕不合礼数。各位大臣,你们来议一议,朕究竟该不该去皇后的丧礼现场?”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大臣们又能有何异议?大臣们只是稍加商议,便纷纷表态:“皇上,我们查过了,按规矩,皇后离世皇上并非一定要亲临现场。您若不便前往,让皇子代您去,效果也是一样的。皇上,您的龙体最为要紧,恳请您千万别去了。”
雍正看到这般情形,便答应道:“既然诸位都这般请求,那朕就不去了。” 最后,那拉氏丧礼现场的所有事务,差不多都由雍正的弟弟老十二允陶全面负责。允陶带着雍正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这叔侄三人共同努力,总算把那拉氏的后事基本处理好了。
乌拉那拉氏的丧仪存在两个明显疑点:其一,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康熙在他三位皇后的丧礼时都亲自到场,按常理来说,皇帝应出席皇后的丧礼;其二,用大病初愈当借口解释雍正不参加丧礼,实在让人起疑。毕竟就在一年前的雍正八年五月初四,雍正病还没好全,却还多次到怡亲王府悼念允祥。实际上,雍正不参加乌拉那拉氏的丧礼,很可能是他主观上不想去,他的身体状况或许没什么问题。乌拉那拉氏在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离世,仅仅过了四天,超勇亲王策凌等人就呈递了请安折子。要是雍正的回复严肃庄重,或许还能让人相信他身体虚弱且内心哀伤,可他在那请安折子上的朱批却极其荒唐、毫无严肃之感。
故而还是那句话,即便我对雍正极为喜爱,然而目睹他对乌拉那拉氏所做的这些事,我着实弄不明白他为何要这么做。不过值得感叹的是,尽管雍正对乌拉那拉氏稍显冷淡,但章总和他母亲熹贵妃钮祜禄氏,这对母子与乌拉那拉氏的感情貌似颇为亲近。有证据表明,乌拉那拉氏离世时,雍正的泰陵尚未修建好,那拉氏的棺椁无处下葬,便先被安置在了田村,也就是如今北京海淀区的那个田村附近。史书记载为“奉移大行皇后梓宫暂安奉于田村芦殿”。就在乌拉那拉氏停灵于田村的这段时间,当时的皇四子弘历专程前往了一次田村,甚至还为乌拉那拉氏创作了一首诗。
从弘历日常诗作所呈现出的情感深度而言,在乌拉那拉氏离世时,他内心的哀伤应当是真实的。弘历的母亲熹贵妃钮祜禄氏和乌拉那拉氏关系颇为亲密,这从乾隆二年发生的事便能看出一些迹象。当时雍正的泰陵修建完成,乌拉那拉氏的棺椁要从田村迁往泰陵安葬。这本该是乾隆亲自去做的事,然而太后钮祜禄氏却专门下了懿旨,坚持要一同前往,想要为乌拉那拉氏送最后一程。乾隆看到这种情况,急忙进行劝阻,说这次出行并非游玩,路上会很辛苦,劝母亲要么好好休息,要么直接到泰陵等着就行。
然而钮祜禄氏并未因此动摇,再度严肃宣称,一定要全程陪同相送,不然内心难以平静。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高宗多次诚恳上奏请求,却未获准许。重庆太后又下达懿旨,指出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乃重大之事,若不亲自相送,于礼数上有欠缺,内心也无法安宁。” 最终在乾隆二年二月,乾隆皇帝和太后钮祜禄氏这对母子一同带领王公百官,齐聚田村的芦殿,向孝敬皇后乌拉那拉氏行礼致哀,随后将她的棺椁送往泰陵安葬。
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二年二月,孝敬宪皇后的灵柩启运。皇帝前往田村恭亲殿供奉祭品。皇子们起行后,尚未走出一里多路,便从另一条道先到达炉殿,布置静室。随后灵柩抵达,皇帝在黄布城北门外哭泣跪迎,将灵柩安放在芦殿之中。当日,卤簿仪仗全部陈设,从亲王以下的大小官员,以及王妃以下的妇女等都齐聚于此,一同举哀。皇太后、皇后及其宫眷等也都在灵柩安奉的芦殿随行礼举哀。整个仪式场面盛大,规格极高。由此可以推断,在乌拉那拉氏掌管后宫期间,想必对乾隆母子多有照顾,所以乾隆和钮祜禄氏才会对她如此心怀感恩、深切怀念。
乌拉那拉氏的一生,即便到生命终结都没得到丈夫胤禛的宠爱,可她绝不像影视剧中表现得那样心狠手辣、随意伤害他人。实际上,她应当是给周围的人带去了很多温暖与友善,所以在她离世后,仍有人记着她生前的情谊,用心操办她的丧葬事宜。并非没有子嗣就无人关心。
回顾乌拉那拉氏的整个人生,许多命运走向或许在她 11 岁嫁给雍正时就已暗暗确定。在古时,父母的决定难以违抗,成亲之后,倘若丈夫不喜爱妻子,还能够纳小妾来追求爱情,可妻子却只能听凭命运安排。运气好的像富察氏和乾隆,夫妻感情和睦;运气不好的像乌拉那拉氏和雍正,只能默默接受命运。不过古人的事情,都已成为过去,现在的我们都享有追求幸福、寻找爱情的自由和权利,无需为此过分伤感。
视频内容源自@正直讲史 - 李正Str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