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白热化的行业环境中谋求生存,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每一个企业都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船只,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汹涌的浪潮所吞噬。
消费电子领域更是如此,它宛如一个不断上演“新王换旧王”大戏的残酷战场。这里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变幻莫测,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旧产品则迅速被市场淘汰。即便是行业巨头苹果,也丝毫不敢懈怠,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其产品系列,以维持自身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而对于苹果的上游供应商们来说,生存压力更是如影随形。他们处于产业链的相对弱势位置,一旦在技术、质量、成本或服务等方面稍有差池,就极有可能被其他更具竞争力的供应商所替换。这种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机感,促使着他们不断寻求突破和变革。
不论是立讯精密积极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掌控上下游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还是蓝思科技大力开展全球化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说到底,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而歌尔股份,在经历了大客户砍单风波这一沉重打击之后,终于如梦初醒,学聪明了。它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降低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提高技术,分散风险
在果链公司的发展版图中,大客户依赖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成为众多企业的“通病”。立讯精密、鹏鼎控股等行业知名企业均未能幸免,而歌尔股份更是长期以来深陷这一争议的漩涡中心。这种依赖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公司带来了辉煌的发展机遇,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一方面,与大客户的深度合作确实为歌尔股份带来了海量的订单,成为推动公司营收迅猛增长的关键动力。回溯至2010年,那是歌尔股份与苹果首次携手的关键节点。彼时的歌尔股份,营收规模仅为26.45亿元,在行业中尚处于奋力追赶的阶段。然而,与苹果的合作宛如一场及时雨,为公司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随后的14年里,歌尔股份紧紧抓住这一合作机遇,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不断满足苹果日益增长的需求。到了2024年,公司的营收成功突破千亿大关,实现了令人瞩目的37倍增长。这一惊人的跨越,无疑彰显了与大客户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尽管上千亿的营收并非全部来自苹果,但苹果供应商这一身份,无疑为歌尔股份在拓展其他大客户合作时,提供了极具分量的“敲门砖”。在商业合作的舞台上,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就像是一块金字招牌,让歌尔股份在与其他潜在客户洽谈合作时,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可。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订单的获取上,还涉及到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为歌尔股份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硬币总有两面。与大客户合作出现问题时,给公司带来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一次砍单风波,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歌尔股份至今都还深陷阵痛期。砍单意味着订单量的急剧减少,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营收和利润,还可能导致生产线的闲置、库存的积压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高度依赖大客户订单的歌尔股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迫使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思考如何降低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那么,歌尔股份该如何平衡与大客户合作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这两方面的关系呢?
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两手抓”。
从数据上看,2020 - 2024年,歌尔股份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79.07%上升到88.56%,这一变化似乎表明公司的大客户依赖程度更加严重。但实际上,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公司前三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增加,并且占比更为平均。这种策略的调整,使得歌尔股份能够在维持与多家客户合作的同时,有效地分散风险。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公司可以避免因某一客户的订单波动而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过大影响。例如,当某一客户的订单需求下降时,其他客户的订单可以及时填补这一缺口,保证公司的生产运营和营收稳定。
反观立讯精密和鹏鼎控股,它们在大客户依赖问题上则呈现出不同的态势。2024年,立讯精密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78.5%,而苹果一家就占比70.73%,鹏鼎控股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公司的订单稳定,但也使得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旦与该大客户的合作关系出现问题,公司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除了优化客户结构,歌尔股份还在抓紧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公司深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单纯的代工模式难以持续,技术突破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因此,近几年歌尔与多个科技巨头的合作逐渐从单纯的代工转向“技术合作”。
歌尔的业务主要涵盖精密零组件、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三项。其中,
智能硬件业务主要聚焦于VR/AR和可穿戴设备等前沿产品的制造,
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则主要承接了苹果AirPods等耳机的组装工作。然而,这两项业务在2024年的营收占比超过80%,但本质上仍属于代工范畴,毛利率相对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歌尔股份在智能硬件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与高通展开深度合作,联合推出轻量级AR智能眼镜参考设计及下一代MR参考设计。通过这一合作,歌尔股份实现了从单纯的制造代工向技术输出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自身在行业内的技术地位,还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智能声学整机方面,歌尔股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智能制造能力。2025年3月,苹果COO来访考察,歌尔股份拿出了自主研发的“音圈绕线机”技术、模具技术和注塑能力等一系列绝活。这些技术的展示,充分彰显了歌尔股份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实力。苹果COO的考察,不仅是对歌尔股份技术实力的一次检验,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歌尔股份提高技术水平的策略是有效的。近两年,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2023年 - 2025年一季度,歌尔的毛利率从8.95%上升到12.41%,净利率从1.03%上升到2.68%。这一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公司通过技术突破和业务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升,意味着公司在成本控制、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中,歌尔股份正通过优化客户结构、提升技术含量等多方面的努力,积极破局大客户依赖的困境,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歌尔股份能否继续保持这一发展势头,实现更大的突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几经沉浮,觅得新机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智能手机与电脑市场曾是推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动力。然而,当下全球智能手机产品销量增长已然步入平台期,AI赋能智能手机和电脑所带来的增量也相对有限。这一市场态势的转变,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预示着行业格局即将迎来新的变革。
智能手机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趋于饱和。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频率逐渐降低,市场需求的增长动力不足。尽管AI技术在智能手机和电脑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智能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功能,但这些创新并未能从根本上激发消费者的换机热情,也未能为市场带来显著的增长空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科技巨头们敏锐地察觉到,新兴智能硬件产品领域正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以VR/AR、智能眼镜、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兴智能硬件产品。
VR/AR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智能眼镜则将科技与时尚相结合,智能可穿戴设备让健康监测和便捷生活成为可能,智能家居则致力于打造舒适、智能的居住环境。这些新兴产品领域就像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蓝海,吸引着科技巨头们竞相布局。
Meta、百度等科技企业已经率先推出了AI眼镜产品。
Meta凭借其在社交领域的强大影响力,积极探索AI眼镜与社交场景的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
百度则依托其在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为AI眼镜赋予了强大的智能功能。
与此同时,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苹果一直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卓越的用户体验著称,其智能眼镜产品的研发备受关注。据悉,苹果的智能眼镜产品可能将在2026年底提前上市,这一消息无疑让整个行业为之振奋。
三星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也在智能眼镜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歌尔股份作为声光电一体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从2024年年报来看,公司的9个在研项目中,有5个都与AR、AI眼镜相关。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歌尔股份对新兴智能硬件产品领域的重视和投入。
在研发费用方面,公司2020年以来在研发上砸了超过235亿元,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高于立讯精密(3.5%左右)等同行。如此高额的研发投入,体现了歌尔股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不得不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歌尔在AI眼镜上的确做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技术含量和价值量都比较高的光机和光波导环节,歌尔股份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推出搭载全息波导镜片和Micro LED光机的轻量化AR参考设计Mulan 2。
全息波导镜片能够实现更清晰、更逼真的图像显示,Micro LED光机则具有高亮度、低功耗等优点,这一设计为AR眼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2025年2月,歌尔光学在海外的SPIEAR大会上,发布了采用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的全新AR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StarG - E1,实现了AR光学镜片的新突破。
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光学制造技术,它能够提高光波导的传输效率和显示效果,使得AR眼镜在显示质量、色彩还原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展示了歌尔股份在光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AR眼镜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不过,科技企业的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4年以来,歌尔股份虽然净利润持续上升,但营收却“喘不过气了”,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2024年,歌尔实现营收1010亿元,同比微增2.41%,2025年一季度甚至同比下滑15.57%至163亿元。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歌尔股份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歌尔股份将筹码压在AR眼镜上,试图通过这一新兴领域实现业务的突破和增长。然而,结果如何,犹未可知。因为VR眼镜是否能放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4年,全球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和AR增强现实设备出货量约为760万台,同比增长约12%。这看似是一个增长的数据,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2023年出货量减少的前提下实现的。并且,其销量至今都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情况。这表明VR/AR设备市场虽然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离成为主流消费电子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相对于手机、电脑等具备需求刚性的产品,VR或AI眼镜对多数人来讲可有可无。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满足了人们沟通、娱乐、工作等多方面的需求。而VR或AI眼镜的一些功能,如虚拟现实体验、智能交互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中的一些功能用手机或电脑也能实现,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VR或AI眼镜时缺乏足够的动力。
另一方面,VR眼镜的价格不低,像苹果的Vision Pro售价高达3499美元,已经劝退了大部分消费者。高昂的价格是制约VR/AR设备市场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花费数千美元购买一款VR眼镜,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而且,目前VR/AR设备的应用场景还相对有限,消费者在购买后可能会面临使用频率不高、内容匮乏等问题,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接下来,随着AI等技术的成熟,AI或VR眼镜在功能上有望提高,也有望实现降本。例如,AI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VR/AR眼镜带来更智能的交互体验、更丰富的应用内容。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VR/AR眼镜的生产成本也有望降低,从而推动产品价格的下降。但最终要成为“杀手级”产品,还得产品性能更新迭代以及价格持续下沉。
产品性能的更新迭代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VR/AR眼镜的显示质量、交互体验、续航能力等方面的性能,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提高显示分辨率可以让用户看到更清晰、更逼真的虚拟画面;优化交互方式可以让用户更自然、更便捷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延长续航时间可以让用户更长时间地使用设备,而不用担心电量不足的问题。
价格持续下沉则是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当VR/AR眼镜的价格降低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时,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购买和使用。这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进而推动VR/AR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了产品性能的更新迭代和价格的持续下沉,VR/AR眼镜才有可能成为像手机、电脑一样的主流消费电子产品,为歌尔股份等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智能硬件新赛道上,歌尔股份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将是歌尔股份未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