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朴歌诀在中医典籍中流传:
> 井穴醒神开窍急
荥穴清火退热奇
输穴止痛调关节
经穴止咳平喘宜
合穴健脾祛湿好
原穴补虚固本基
络穴沟通表里气
郄穴止血救痛疾
这八句短歌,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古老经络穴位智慧宝库。它们并非玄虚之谈,而是数千年医家凝练的实践结晶。
一、 井穴:十二经的源头活水
《灵枢・九针十二原》明言:“所出为井。” 井穴,如江河发源之泉眼,位于手指、足趾末端。古人视其为经气涌出之处,气血初生,力道虽微,却蕴含唤醒之力。
> 经典溯源:《灵枢・本输》有载:“井者,木也,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 将井穴喻为生机勃发的春木,点明其开窍醒神之功。
活水之效:井穴尤擅急救。指端井穴如少商(肺经)、中冲(心包经),自古便是昏厥、高热惊风急救要穴。针刺或重掐,可激荡经气,如清泉激流冲开窍闭。《灵枢・热病》记载:“热病挟 Remix 者,取之涌谷、厉兑。” 说明井穴在热病急救中的作用。相传名医扁鹊救治虢太子 “尸厥”,便是以针刺百会配合井穴之法,令其复苏。
名医经验: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井穴刺激宜轻不宜重。他指出:“凡刺井穴,须浅而疾,以泄其气。” 这是因井穴所在部位神经末梢丰富,刺激过强易引起疼痛或晕针。
二、 荥穴:经脉上的清凉溪流
“所溜为荥”,经气自井口涌出,渐次汇聚成溪,是为荥穴,多位于掌指、跖趾关节之前。其性如溪水清冽,擅涤荡热邪。
> 经典溯源:《难经・六十八难》云:“荥主身热。” 此四字精辟点明荥穴核心作用 —— 清泻脏腑经络火热。
清泉之功:内庭(胃经荥穴)泻胃火,治牙痛、口臭;劳宫(心包经荥穴)清心火,除烦安神、疗口疮;鱼际(肺经荥穴)清肺热,缓解咽喉肿痛。《针灸甲乙经》记载:“鱼际主喉痹不得息。” 热病初起,咽喉如灼,点按鱼际穴,常感一股清凉自指端升起,喉中灼痛随之缓解,这便是荥穴 “清火退热奇” 的生动体现。
名医经验: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针刺荥穴时,可采用泻法以加强清热效果。他指出:“热病者,针之当选荥穴,以泻其热。”
三、 输穴:气血灌注的转运枢纽
“所注为输”,经气如溪流汇入深潭,此处便是输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为气血转输要冲,尤擅调理关节痛症。
> 经典溯源:《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脏腑病邪易滞留于关节,而输穴正是疏调此邪的关键。
通利之能:太冲(肝经输穴)疏肝理气,缓解胁痛、头痛;太渊(肺经输穴)调畅肺气,改善腕部不适;足临泣(胆经输穴)主治偏头痛、目眩。《灵枢・五乱》记载:“气在骨,为骨弱… 取以输。” 曾有木匠常年劳作肩肘疼痛,医者取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三间,配以曲池,数次调理后疼痛大减,关节活动自如,正是输穴 “止痛调关节” 之力。
名医经验: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输穴调理关节疼痛时,可配合局部阿是穴。他指出:“关节痛者,当取输穴以调气,配阿是穴以活血。”
四、 经穴:气血畅行的宽阔河道
“所行为经”,经气壮大,如江河奔涌于宽敞河道,是为经穴,多在前臂、小腿部。其气通畅平稳,擅调脏腑气机,平息咳喘。
> 经典溯源:《针灸甲乙经》言:“经穴主喘咳寒热。” 点明经穴擅长调理肺系疾患。
平喘之用:经渠(肺经经穴)直接调理肺气,止咳平喘;复溜(肾经经穴)滋肾平喘,治虚喘;解溪(胃经经穴)降胃气,间接缓解痰阻气逆之喘。《灵枢・口问》记载:“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曰:此人肠胃之气乱也… 取之足太阴、阳明、少阳之经渠也。” 曾有老翁久咳不止,医者取肺经经渠穴,配以足阳明经穴解溪,调畅肺胃之气,咳喘渐平。经穴如同河道疏浚,使气息流转复归有序。
名医经验: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到,针刺经穴时,可采用补泻结合之法。他指出:“经穴之病,多因气机不畅,故针法宜补气与泻气兼顾。”
五、 合穴:百川归海的能量汇点
“所入为合”,经气如百川归海,汇聚深入脏腑之处,即为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功主内,健脾和胃,化湿利水。
> 经典溯源:《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腑,取之合。” 指出合穴擅调六腑病症。《难经・六十八难》亦言:“合主逆气而泄。” 强调其调气机、止泄利之功。
归海之力:足三里(胃经合穴)被誉为 “保健要穴”,强健脾胃、祛湿除痹;阴陵泉(脾经合穴)健脾利湿,治腹胀、水肿;曲池(大肠经合穴)清利湿热。《针灸甲乙经》记载:“足三里主腹胀、水肿、泄痢。” 湿气困重、食欲不振者,常灸足三里,能感暖流下行,腹中舒畅,湿浊渐化,此乃合穴 “健脾祛湿好” 的明证。
名医经验: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合穴调理脾胃时,可配合饮食疗法。他指出:“针灸合穴以健脾,食疗辅之以养胃。”
六、 原穴:元气驻守的根本之地
原穴,为脏腑元气直接输注、留驻于十二经脉的关键点。是诊察和治疗脏腑虚损诸症的核心。
> 经典溯源:《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指出原穴能反映脏腑虚实。《难经・六十六难》更明言:“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元气之根:太溪(肾经原穴)滋肾填精,补先天之本;神门(心经原穴)养心安神;太白(脾经原穴)健脾益气,培后天之源;合谷(大肠经原穴)虽属腑经,亦能调补全身气血。《灵枢・本输》记载:“太溪主肾虚腰痛。” 久病体虚、元气耗伤之人,针灸太溪、关元(小肠经原穴),可激发元气,改善倦怠畏寒,此乃原穴 “补虚固本基” 的力量。
名医经验: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原穴调理脏腑虚证时,可配合艾灸以增强疗效。他指出:“原穴者,脏腑之本也,艾灸之则元气复。”
七、 络穴:维系表里的沟通桥梁
十五络脉由正经分出,维系表里两经的穴位即为络穴。如同在两条经络主干间架设的沟通桥梁。
> 经典溯源:《灵枢・经脉》详述十五络脉及其病候,并指出络穴治疗作用:“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皆取之所别也。”
沟通之桥:内关(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宽胸理气,治胸闷心悸;外关(三焦经络穴,通阳维脉)解表清热,治偏头痛、热病;丰隆(胃经络穴,通脾)化痰祛湿,为治痰要穴。《针灸甲乙经》记载:“内关主心痛、胸闷。” 外感风寒致头痛项强,取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飞扬,配以外关,表里同治,宣散寒邪,症状速解,正是络穴 “沟通表里气” 的妙用。
名医经验: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到,络穴治疗表里经病症时,可采用浅刺法。他指出:“络穴者,沟通表里之气,刺之宜浅,以达其表里相输之道。”
八、 郄穴:应急救险的快速通道
“郄”,有孔隙、间隙之意。郄穴是各经气血深聚之处,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痛性、出血性病证。
> 经典溯源:《针灸甲乙经》系统记载了十六郄穴的主治病症,多集中于急性痛症与出血,如 “孔最主热病汗不出,吐血…”“温溜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 等。
救急之功:孔最(肺经郄穴)治咯血、鼻衄;温溜(大肠经郄穴)治急性腹痛、肠鸣;梁丘(胃经郄穴)治急性胃痛、乳痈;地机(脾经郄穴)治痛经、崩漏。《灵枢・杂病》记载:“卒厥之病,不知人者,刺足大趾之井及踝五指之交者。” 阐明郄穴在急救中的应用。急性胃痛发作,点按梁丘穴常可迅速缓解;女子痛经难忍,重按脾经郄穴地机,配合调息,疼痛多能立减,此即郄穴 “止血救痛疾” 的应急之能。
名医经验: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到,针刺郄穴时,可采用强刺激手法。他指出:“郄穴者,经气深聚之处,刺之当直入疾出,以泻其热。”
八座生命驿站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构建了复杂精妙的人体能量网络。《难经》将五输穴喻为自然界水流的不同形态,揭示了气血由弱到强、由表入里的运行规律。原穴为元气之本,络穴维系表里,郄穴应对急难,它们在时空上相互交织,形成立体调控网络。
古人智慧早已融入现代实践。运动员关节损伤,常取输穴调理;太空针灸研究中,井穴、合穴被用于对抗失重环境下的生理紊乱;而郄穴在战地急救与突发疼痛处理中,更显其简捷高效的优势。当我们指压内关缓解晕车,揉按足三里强健脾胃,甚至重掐人中(督脉穴位,具井穴特性)急救昏厥时,便在不自觉间实践着这套古老歌诀的生命智慧。
经络穴位之学,正是东方生命观的核心密码。它没有将人体拆解为孤立的零件,而是视其为气血奔流、经络纵横、内外呼应的有机整体。当现代医学不断探索微观世界,这套宏观整体调控的智慧,依然在急症处理、慢病调养与日常保健中散发着独特光芒。
《五输穴原络郄养生歌》不仅是一份穴位指南,更是一幅古人绘制的人体生命能量地图。它无声地提醒我们:在身体深处,藏着一套精妙的自我调节系统。认识并善用这些生命驿站,便是掌握了一把与自身和谐共处、从容应对生命风浪的古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