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旭明
常有人问我:“你怎么总有写不完的题材?从不担心灵感枯竭?”其实,我也曾陷入过那样的困境。当我沉迷于律诗的对仗,力求每一个平仄精准;或执着于某一类故事,试图找到“最完美的结构”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像被关进了一个笼子:脑海里空空荡荡,不知道还能写什么。
原来,当创作成为一种“唧筒式”的追求;专注某一文体、拘泥某种风格、执念某种“极致”时,我们反而远离了创作的本源。灵感,不是机械产出的结果,而是在鲜活生活路上遇到的回响。它来自生活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一缕阳光照进书房,一句老人随口的叮咛,一场暴雨后的小草,一次聚会后的心情…… 这些真实生活,才是创作灵感最根本的滋养。
如今,随着AI写作技术飞速发展,许多人开始尝试用人工智能生成诗歌、散文,甚至小说。一时间,“高效”、“动人”、“专业”成为AI作品的标签,许多原本热爱创作的人,包括我在内,开始质疑自己:“我写的东西,AI也能写出来,那我还有必要写吗?”
我想说:有。因为我们写的不只是“好看”的文字,我们写的是思想,是态度,是情感,更是一种精神,因为我们有创作的动机,而AI却没有。
AI可以模仿语言的美感,却难以承载人类深层次的价值观与责任意识,更无法具备真正的写作动机。创作,从来不只是“炫耀文笔的才华”,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表达冲动,是对世界的观察、理解与回应。
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并不在于词句有多华丽、插图有多吸睛,而在于它所传递的真实、温暖、反思或希望。它能让人静下心来,产生共鸣,甚至因此重新审视某个事物,激发出新的情感与思考。
因此,我认为:创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道德实践。你读过足够多的作品、经历过足够多的生活,尝试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才会在某一领域迸发出真正独特的光芒。而当你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赋这首诗歌?这篇文章能带给别人,带给自己什么?”的问题时,那一刻,你就拥有了超越AI的创作维度;那就是责任感!
责任感就是人类创作的动机,是写作之“魂”。它让我们在追求语言之美的同时,不忘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和影响;它提醒我们,创作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悦人耳目,而是为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建立一种深度的连接。
创作,是一个人思想与情感的修行过程,它一开始都会有一个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为什么要创作?” 如果我们有了明确的动机,我们就会有“为谁而写、为谁而创作”的欲望;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汲取灵感,随手拍摄照片,用多种方式,文体,题材表达内心,并以深刻的观念、诚恳的态度影响他人、服务社会,那我们就有写不完的美篇;我们的文字,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和力量。
作者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逐篇探讨创作从灵感到责任的旅程:
(一)创作的动机
(二)捕捉创作灵感
(三)多种爱好拓展创作素材
(四)让AI成为创作的翅膀
(五)快捷美篇创作方法,等。
作者军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