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1992年,毛阿敏唱的一首歌谣,将中国绝密军事基地向世界公开

发布时间:2025-06-05 15:23:46  浏览量:15

一首歌暴露中国最大机密,直接向欧美公开中国一大绝密基地,1992年8月1日,正值建军节当天,为了庆祝这一重大的节日,知名歌手毛阿敏在晚会上深情献唱了一首《马兰谣》,里面有一句歌词是: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乍一听,没什么毛病,然而传到我军部队后,不少老将军心中大惊,这首歌简直就是把中国尘封数十年的秘密,对着全世界公开无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首歌的歌词究竟哪里有问题?又隐藏了我国怎样的秘密?

195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铿锵的说道:“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毛主席口中的“东西”,指的是核武器。

因此,在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旗帜鲜明的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

毛主席请来了李四光、钱三强等专家,指着周总理、彭老总等领导,态度谦虚的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讲,其实跟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虽然站起来了,但腰板还没彻底硬起来。抗美援朝的硝烟里,西方某些大国明里暗里挥舞着核大棒,那种被轻易威胁的滋味,没人想再尝第二次。发展自己的“国之重器”,成了那个年代最迫切、最无奈的选择。

中央拍板:再难,这口气也得出,这原子弹也得搞出来。毛主席请来科学家们,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们当小学生,从头学起。”于是一群顶尖的大脑,真的从最基础的核物理理论、爆炸力学开始啃。这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是被人逼到墙角,不得不拼出一条活路。

决定下了,可原子弹在哪造?在哪试?这肯定不能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得找一个既大到能承受试验冲击波,又隐秘到不被发现的地方。任务交给了当时的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指示:人要精,任务要绝密。

于是考察队带着简陋的地图和仪器,在大西北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开始了“捉迷藏”。他们从内蒙古走到新疆,脚印遍布茫茫大漠。苏联专家最初看中了敦煌,那里水源相对便利。

可张蕴钰将军坚决反对:“敦煌有莫高窟,有历史遗迹,不能动。再说,试验当量会越来越大,敦煌那片沙层也不行,地下水循环慢,辐射污染是长远的事。”

他的视野更长远,不光看眼前第一次核试验,更考虑到未来氢弹甚至更强的试验需求。最终,目光落在了新疆罗布泊西端。这里的土地广袤,地质结构稳定,人迹罕至,是天然的试验场。

在这之后勘测人员又在天山脚下找到一块相对适合建设生活区的地方,当时马兰草开得正盛,这个绝密基地,就此得名“马兰”。

马兰定下来了,十万官兵、专家和工人涌向这片荒凉之地。这里的现实,比想象中还要残酷百倍。风沙是家常便饭,刮起来飞沙走石,帐篷能瞬间撕裂。

住在哪?挖地窝子,就是地上挖个坑,上面盖点东西。吃的更别提,高产饭、野菜是主要的“美味”。

水?戈壁滩哪来的充足水源,喝的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拉来,得循环利用,洗脸水洗衣服,洗衣服水浇地,不能浪费一滴。科研条件更是简陋到难以想象,露天搭个棚子就是实验室,计算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高精密仪器得用打气筒改装。

建设更是愚公移山,缺乏建材就自己烧砖,要建102米高的试验塔?没大型机械,全靠人扛肩抬,原始工具,硬是花了一年,一砖一石把这座象征着希望和力量的高塔立了起来。那不是在建房子,那是在用血肉和意志,硬生生把一个基地“砸”出来。

比物质条件的艰苦更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和隔绝。国家的规定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绝密使命意味着他们必须消失在人群中,甚至亲人之间也断绝联系。

家里来信要审查,自己的信发出去了能不能到也难说。几年的时间里,多少人错过了父母临终,多少夫妻因为长期没有音讯而生隙,多少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去了哪里。

他们很多人名字没有被宣传过,照片不能公开,功勋默默无闻。烈士陵园里378位长眠于此的英烈只是牺牲的一部分,那些活着的人,那些在戈壁深处孤独守候、忍受思念的家属,他们同样付出了沉重的、长达一生的代价。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共和国国防事业里的一个代码,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

震惊世界的怒吼

就这样,靠着一种近乎极致的信念,靠着土法上马和惊人的毅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罗布泊试验场安装完毕。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声巨响震彻苍穹。戈壁滩上升起蘑菇云的那一刻,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中国打破了核垄断,拥有了自己的战略武器,终于挺直了腰板,可以真正自信地说“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那颗被戏称为“小皮球”的原子弹,在“架脚踢”上被引爆,“马兰花开”在了二十一个代号的建筑群中,这首秘密童谣,以这样一种含蓄又充满深意的方式,流传下来。

它不是简单的儿歌,它是历史的碎片,是功勋的密码,是那片大漠深处无声牺牲者的低语。直到今天,部分马兰基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开放,那片曾经被童谣和歌声守护的秘密,才一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名字被铭记或遗忘的人,他们铸就的和平,我们至今享用。

标签: 毛阿敏 歌谣 军事基地 绝密 绝密军事基地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