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来A股上证指数还在半山腰就是个误会,老秤称不了新股,今天的股市已经不是过去的股市了,变得云山雾罩,原因是A股市场已悄然分化成两个迥异的平行世界:一边是机构市场以银行股为先锋持续创出历史新高;另一边是散户市场中的题材绩差股纷纷跌入深渊。
这两个市场泾渭分明,各走各路——投资主体、理念、标的与盈利模式如同两个星系的运行法则。
在机构市场这片“绩优赛道”上,价值投资是至高无上的信仰。银行及非银金融构成核心骨架,能源、大消费与绩优周期股作为有力补充。机构投资者在此奉行长期主义,持股如种树,除了必要的战略调仓,更多是静待企业价值在时间中沉淀,通过分红分息,分享上市公司创造的真正增值财富。银行板块自A股诞生以来便是这“慢牛”的脊梁,其韧性在近期创历史新高中得到印证——这非一时之热,而是制度性长牛在特定板块的璀璨显影。
另一边,散户市场则在上演另一幕“题材赛道”的悲喜剧。这里奉行“庄家”投机逻辑,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制造热点、归类题材、追逐龙头。参与者明知许多个股明天可能退市,今日仍义无反顾地追涨,陷入一场场“你输我赢”的残酷零和游戏。当故事讲完、泡沫破裂,价值回归的冷水便无情浇下,无数个股正滑向历史新低的深渊。这并非简单的牛熊转换,而是一场群体性非理性狂欢后的必然清算,是市场对扭曲估值体系的自我修正。
市场分裂的根源深植于土壤特质。A股散户化程度长期偏高,财富效应驱动下的投机文化与短期博弈思维根深蒂固。而机构投资者虽倡导价值投资,但公募基金排名压力等制度安排也常使其行为短期化。注册制改革后供给增加、退市机制逐渐硬化,结构性分化成为优胜劣汰的必经阵痛。此外,我国经济转型阶段新旧动能转换,传统蓝筹与新兴成长此消彼长,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结构裂痕。
当市场在裂土上各自耕耘时,两个世界的参与者心态竟也彼此隔绝,甚至互相敌视。散户常常视机构为“割韭菜”的镰刀,机构则可能将散户的盲目跟风看作市场波动的扰动源。这种隔阂与对立,恰如鲁迅曾叹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彼此站在各自立场上,难以真正理解对方世界的逻辑与困境。
A股春天的真正到来,远非指数单边上涨所能定义。其核心标志应是这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是价值发现机制的统一与高效。
要弥合裂痕,需要从制度、文化、主体等多维度共同发力:
1.深化机构投资者培育
优化考核机制,引导其真正践行长期投资、责任投资,成为市场稳定的“压舱石”。
2.提升散户投资者教育
将价值理念注入投资文化基因,推动从短期投机向长期价值认知的转变。
3.完善基础制度
强化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严打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为价值投资铺平道路。
当市场真正合二为一,当价值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大唐盛世”般的繁荣画卷才可能徐徐展开。那时,A股将不仅仅是民族复兴的晴雨表,更是资源配置的高效枢纽,是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可靠平台。市场或许仍有波动起伏,但基于价值根基的“长牛慢牛”将真正拥有坚实支撑。
分化是裂痕的起点,融合却是价值再生的土壤。今日A股市场在分化中寻求结构优化,恰是走向真正成熟必经的淬炼。这不仅是投资模式的进化,更是市场文化从投机博弈向价值共创的深刻蜕变。当两个赛道终将在价值投资的普照下合流,A股必将迎来一个“慢牛”不再稀缺、指数繁荣与个体幸福同频共振的新时代——在那里,“熊”或许真的会被遗忘在字典的角落。
两个市场两个赛道分析法,是我对当前A股的重新认识和分类,是正确认识A股,直面脉络和问题,化繁为简,理清A股投资理财新思路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