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四代宅案例-1。
项目名:匹克林宾。设计事务所:WOHA事务所。
匹克林宾这个项目实际上是酒店公寓办公结合型的项目。新加坡专门做生态住宅的事务所叫WOHA事务所设计的项目,一建出来之后令整个新加坡的整个市中心完全形成了一个地标。为什么?它是以绿化形成的。
这栋楼的绿化面积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将近50%的整栋楼覆盖了整个生态的绿化。因为这块住宅跟酒店的公寓实际上是一个狭长型的用地。在狭长型的用地中如何去做这种复合型的建筑?
在下面的底盘区域实际上是条件有限,不能做很多酒店公寓的入口。但是实际上它是用了架空的方式,把跟车站的类似很像,跟架空的方式把很多城市的车道人流在架空里面进行枢纽的过渡,然后在架空里面就直接进到门厅。
当然它的下面三层、四层、五层实际上全部都是会议中心、餐饮的公共配套部分。中间外立面挂满了绿植,跟生态的住宅一样。到了上面之后,实际上它的住宅从第五层就是整个游泳池部分的公共部分花园。
住宅、酒店、公寓、客房部分就是在分成三栋楼,分别在于大的跟航母一样的平台的上面。上面的三栋玻璃体实际上又通过每四层到五层,又通过大的绿化平台进行相连,带来了很多生态的改变。
在整个玻璃住宅的整个冰冷的外立面下带来了很多生态的植入。比如在房间内往外看的时候就能看到很多的绿意盎然。它的功能又是很复合的,服务酒店的功能又可以服务于住宅。它又是有架空层的泳池,又底下的架空环节,城市枢纽的一种架空车站的一种中央车站的一种方式,所以叫它夹心饼干式的设计。
实际上它就是不同的空间绿化,通过竖向空间的植入把住宅进行或者建筑进行横向切片。这个我觉得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做法。
·最后一个案例,我分享了一个叫翠城新景,这个案例在新加坡实际上是非常稀有的,体量很大的社区类型的一种建筑群,它有31栋的公寓楼。如果按常规的方式去做,这31栋公寓楼中间都是花园,在它的底层,每一栋楼都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这个设计师不这么想,他把31栋楼实际上拆解掉,叫去中心化,每一栋楼切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通过旋转搭接在另外一栋楼上面,就形成了它的整个总体的布局,像一个蜂窝状的布局方式。这个蜂窝状实际上是竖向层叠上来的蜂窝状,这样就导致它的花园不仅仅是地面花园,有空中花园,有无数个空中花园。
一旦一个社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花园、生态如何精致化的去给到整个居住的居民,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打碎掉去中心化,把既有底层花园又有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时间又能够短时间迅速的服务给周边的部分的业主,3分钟就能到达享受的相对来说叫邻里花园,10分钟就能到达底层的公共花园。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新,这叫翠城新景,也是给到国内很多住宅一个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