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以生命之嗓,唱时代之歌——根据2025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创作

发布时间:2025-06-07 14:10:27  浏览量:19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喉头翻涌的歌,艾青诗中嘶哑喉咙迸发的歌,穆旦诗里带血手掌拥抱时的歌,看似形态各异,却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歌唱从不是嗓音的炫技,而是生命与时代的共振。当个体将自我声带与民族脉搏相连,即便喉咙嘶哑、手掌带血,其歌声也终将穿透时空,在历史的音轨上刻下永恒的颤音。

一、失声的喉头,是未被唤醒的生命自觉

鼓书艺人为何"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那翻腾的岂止是喉咙,更是传统艺人在时代剧变前的认知困境。当旧时代的曲艺范式遭遇新文化的冲击,当个体的艺术追求与民族的苦难现实产生错位,声带便成了精神迷茫的投影。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铁屋中的昏睡者",不是无法发声,而是尚未意识到发声的意义。敦煌莫高窟的匠人们在荒漠中世代雕琢佛像,起初只是谋生手段,直到某天突然意识到手中凿刀正刻写着民族的精神图腾,那些壁画才从技法堆砌升华为文化史诗。声带的沉默,本质上是生命自觉的缺席——当个体尚未将自我存在与更广阔的时空建立联系,再华美的嗓音也只能沦为空洞的回响。

二、嘶哑的歌唱,是生命与时代的淬火共鸣

艾青偏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嘶哑里藏着怎样的生命哲学?1938年的中国大地上,诗人在战火中辗转,喉头早被硝烟熏染,却偏要在破碎的山河间喊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种歌唱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生命与时代碰撞产生的火花。就像敦煌文书里那些无名写经人,在昏暗洞窟中用粗粝毛笔抄写经文,墨迹里浸着风沙与血汗,却在千年后成为文明的密码。当陕北农民王震川在黄土高原上吼出信天游,那开裂嘴唇间迸发的旋律,比任何美声唱法都更接近土地的本质。嘶哑的喉咙是生命淬炼的勋章,当个体敢于让声带承受时代的重压,声音便有了穿透岁月的力量。

三、带血的拥抱,是歌唱抵达的终极境界

穆旦为何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1941年的滇缅战场上,诗人抚摸着伤兵溃烂的创口,突然懂得真正的歌唱不在喉头而在掌心。就像闻一多拍案而起时震落的眼镜,就像江姐绣红旗时刺破指尖的银针,当歌唱从声波转化为行动,声带便化作了民族的脊梁。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曾被误解为文物贩子,却少有人知他用化缘所得修补洞窟的三十年光阴——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在风沙中谱写着比经文更虔诚的赞歌。带血的手掌是歌唱的另一种形态,当个体将生命热度注入时代肌理,每个细胞都在吟唱不朽的史诗。

站在数字时代的路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面对战火中的嘶哑,但更需要警惕信息洪流中的失声。当算法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当流量逻辑消解着表达的重量,真正的歌唱更显珍贵。就像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用数字技术复活壁画,就像航天工程师在火箭轰鸣中写下的测控数据,当代人的"喉咙"或许已化作代码与公式,但那份将个体声音融入时代交响的自觉,依然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基因。

老舍的鼓书艺人最终会开口吗?艾青的嘶哑喉咙是否已被历史听见?穆旦带血的手掌是否仍在时空里震颤?答案藏在每个愿意将自我声带与民族命运相连的生命里——当我们敢于让声音承载生命的重量,即便喉头翻涌、嗓音嘶哑,也终将在时代的乐谱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赞美》。

标签: 生命 创作 艾青 穆旦 鼓书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