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鼓书艺人》中,写艺人想唱却“心里直翻飞腾,开不了口”,那未唱出的声音,似有千钧重量;艾青化身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以笔为喉,啼血护国;穆旦则以“带血的手”拥抱,宣告民族崛起的呐喊。三位作家所处时代各异,却都以文字传递“发声”的力量——这声音,是个体对时代的呼应,更是民族精神的激昂奏鸣。
回溯历史,“发声”是刺破黑暗的利刃。民国初年,山河破碎,鲁迅以笔为刀,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撕开封建礼教的虚伪面纱;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用知识与信念,发出“教育救国”的强音。他们虽如艾青笔下“嘶哑”的鸟,嗓音破碎,却以赤诚之心,为民族存续啼鸣,让沉默的大众觉醒,让昏睡的时代震颤。这声音,是个体对苦难的抗争,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号角。
观照当下,“发声”是拥抱时代的热忱。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仍需为理想、为社会发声。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用论文与突破,发出“科技报国”的誓言;基层工作者扎根泥土,以实干与坚守,传递“为民服务”的温度;青年学子执笔为文、登台演讲,为青春理想、为社会议题发声。正如穆旦所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我们以各自的方式,带血(汗水与心血)的手拥抱时代,让个体微光汇聚成民族奋进的炬火。这声音,是平凡人的担当,更是国家前行的底气。
然而,“发声”亦需辨明方向。网络时代,杂音纷扰,有人为博眼球,发出低俗、不实之音;有人因畏难苟且,选择沉默失语。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挣扎,警示我们:发声不是冲动宣泄,而是理性思考后的担当;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坚守初心的传递。我们应如艾青般,即便“嘶哑”,也要为热爱的土地歌唱;如穆旦般,以真诚的拥抱,传递民族崛起的力量。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每一个发声的个体,都是移山的愚公。让我们以笔为喉、以身为翼,在时代的苍穹中,啼鸣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声响——或如惊雷,唤醒沉睡;或如细雨,润泽心田;或如清风,传递希望。无论何种姿态,只要发声,便是对时代的呼应,对民族的担当。
愿我们都能挣脱“开不了口”的枷锁,学艾青嘶哑而执着的歌唱,习穆旦带血而炽热的拥抱,让个体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强音,让民族的精神在发声中永恒传承。以歌为翼,啼鸣时代,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