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鼓书艺人欲唱未唱的“心里翻腾”,是对发声意义的深沉叩问;艾青“嘶哑喉咙”的执着歌唱,饱含对土地的赤子深情;穆旦“带血的手”拥抱,彰显民族觉醒的磅礴力量。三者串联起不同时代个体发声的姿态,启示我们:当以真诚为底色、以担当为羽翼,让个体发声融入时代浪潮,传递穿透岁月的强音。
一、发声之难:灵魂的郑重掂量
鼓书艺人“开不了口”,道尽发声前的复杂况味。这是对“为何发声”的深刻思索——在传统艺术与时代碰撞时,唱词不再只是技艺展演,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开口的迟疑,是对责任的郑重掂量。就像当下创作者面对海量信息,纠结于“表达什么”,害怕浮于表面的喧嚣,辜负时代赋予的表达契机。这种“翻腾”,是灵魂对“发声价值”的本能敬畏,提醒我们:真正的发声,始于对自我与世界关联的清醒认知,容不得半点敷衍。
二、发声之勇:破局者的生命袒露
从“欲唱还休”到“嘶哑歌唱”“带血拥抱”,是困境突围,更是信念觉醒。艾青的“嘶哑”,是与土地同频的主动选择,哪怕声音破碎,也要让情感浸满人民悲喜;穆旦的“带血”,是用生命拥抱民族崛起,让个体声音成为连接灵魂的纽带。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志士用并不宏亮的声音喊出“救国”,用颤抖笔尖书写觉醒,他们的“发声”,带着体温与伤痕,因扎根时代痛点,拥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如今,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科研人员以数据叩问创新、普通人以善意传递温暖,当发声化作实践,便有了更厚重的分量——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的赤诚,是“无数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担当。
三、新时代发声:在思索与行动间锚定方向
身处当下,我们当接纳“心里翻腾”的真实——不必强求完美发声,重要的是在思索中明晰渴望:为谁唱?传递什么?青年讨论社会议题时的稚嫩观点,正是发声的起点。更要将热望化作“嘶哑却坚定”的行动,守住“真实”内核:关注身边人与土地,表达困惑与热爱、批判与期待。让每个“小我”的声音,因关怀“大我”,汇聚成时代合唱。
鼓书艺人的迟疑、艾青与穆旦的果敢,勾勒出发声的完整轨迹。愿我们以真诚为笔、担当为墨,在时代长卷书写属于我们的“歌唱”——让每一次发声,都成为叩击心灵、推动时代的力量,不负这值得倾尽全力表达的岁月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