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端午节忆屈原

发布时间:2025-06-01 04:22:22  浏览量:20

今天是2025年5月初5端午节,公元前278年的今天,一位曾写下《离骚》《九歌》的诗人,用生命殉葬了他的故国‌。

汨罗江畔阴云密布,62岁的楚国大夫屈原衣衫褴褛,怀抱巨石,望向被秦军铁蹄踏碎的郢都方向,纵身跃入滔滔江水。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才华横溢,深得楚怀王信任。他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却触怒旧贵族利益。

佞臣们诬陷他“刻薄专权”“诽谤君王”,楚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至荒蛮之地‌。

流放途中,一位渔夫认出他:“大人何不顺应时势,说些大王爱听的话?”屈原仰天长叹: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他宁愿清白赴死,也不愿同流合污‌。

当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岸边,百姓悲痛欲绝,‌渔夫们划船冲向江心,奋力击鼓鸣锣驱赶鱼群,昼夜搜寻屈原遗体,这便是“龙舟竞渡”的雏形‌;

‌米祭忠魂‌,妇女们将饭团、鸡蛋投入江中,祈求鱼虾饱食后不噬忠骨。

为防蛟龙抢食,后用楝树叶包裹饭团,缠上彩丝——粽子的原型由此诞生‌;

‌雄黄镇邪‌,老医师倾尽雄黄酒入江,欲药晕水兽护佑屈原,演变为后世饮雄黄酒的习俗(现代已知其毒性,已逐渐弃用)‌。

‌从驱邪旧俗到爱国新魂‌

鲜为人知的是,端午节的起源早于屈原:“恶月”避灾‌:先秦夏商时期,五月被视为“毒虫滋生、瘟疫横行”的恶月,五月初五更称“恶日”。

古人以兰草沐浴(浴兰汤)、悬挂菖蒲艾草、佩戴五彩丝(长命缕)驱疫避秽,屈原在《九歌》中描写的“浴兰汤兮沐芳”正是当时楚地端午风俗‌;

‌忠魂赋新意‌:汉代起,统治者推崇忠君爱国思想,东汉《风俗通义》首次将屈原与端午联结。

南北朝《续齐谐记》强化了“投粽救躯”的传说,屈原的爱国情怀赋予古老节日精神内核,使驱邪习俗升华为文化传承‌。

今日的端午节,已是多重意义的融合,闻一多曾指出,端午节本为“龙的节日”,但因屈原“成就了人民的诗人”,民众自愿将节日让渡给他。

这份选择,正是百姓对爱国精神最深刻的铭记‌。

如今,每当粽叶飘香、龙舟破浪时,我们既延续着先祖驱疫避灾的生存智慧,更传承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民族魂——这便是端午节穿越两千年,依然澎湃的文化心跳。

标签: 九歌 屈原 皓皓 端午节 江鱼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