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为刃,破茧成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歌声,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音律流淌,而是无数灵魂的呐喊与倾诉。老舍笔下鼓书艺人想要歌唱却“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无奈,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坚定,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时的激昂,交织成一幅关于歌唱、抗争与觉醒的壮美画卷,诉说着人类在困境中挣扎、奋起与升华的永恒主题。
老舍在《鼓书艺人》中描绘的艺人,因时代的枷锁、生活的重压,即便心中有万千情感,也难以畅快地唱出口。这恰似旧时代无数被压迫者的缩影,他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社会阶层的压迫下,才华与情感被压抑,个体的声音被淹没。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底层人民就像被困在牢笼里的鸟儿,即便有美妙的歌声,也只能在内心回荡,找不到释放的出口。这种“开不了口”的困境,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它深刻地反映出旧制度对人性的桎梏和对艺术的摧残。
然而,艾青却高呼“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即便喉咙嘶哑,即便面临重重困境,依然选择用歌声表达对土地深沉的爱。这种歌唱,是冲破黑暗的勇气,是对信念的坚守。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无数像艾青一样的文人志士,拿起笔作为武器,用文字和歌声唤醒民众,鼓舞士气。他们不顾自身安危,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向世界宣告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歌声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形式,而是成为了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力量,它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穆旦的“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则将这种歌唱的内涵进一步升华。“带血的手”象征着在抗争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与牺牲,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宣告着觉醒的力量。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个体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强音,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抗争中。这种歌唱,是对民族觉醒的礼赞,是对团结力量的歌颂。它让人们明白,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民族才能真正实现觉醒与崛起。
从“开不了口”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再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欢呼,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变,更是一个民族从沉睡到觉醒、从屈辱到抗争、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歌声,贯穿其中,成为了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面临战火纷飞的磨难,但新的挑战依然存在。无论是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还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都需要拥有歌唱的勇气。我们要敢于打破束缚,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战胜困难,去追求梦想。让我们以歌为刃,划破生活的阴霾,在时代的舞台上,唱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让世界听到中华民族更加激昂、更加自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