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余秀华新作欣赏:你拉着我的手走过的那些地方,围起来就是人间

发布时间:2025-06-07 21:35:55  浏览量:19

写诗需要生活和思考的积累、沉淀。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余秀华老师的新作品了。就在最近,见她更新了两首诗。欣然几回翻阅后,感觉不错。本期我们就分享其中的一首《我们的五月》。

读余秀华老师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她的朋友圈子,特别是她关系好的朋友们。这首诗题目中的“我们”,就是指这些关系很铁、很亲密的朋友们。老余已经在诗歌开篇前的序文里一一列出了她的一众好友,比如大高个陈宇、胡涛、杨志鹏,导演范俭、艺人赵文瑄,等等。

友情,和爱情一样在诗歌里是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写友情的诗歌名篇不胜枚举。余秀华这首《我们的五月》以新诗体裁作成,自是饱含她无尽的感动心意和感慨。因此,这首诗我们可以看作是余秀华老师心灵深处长久友情沉淀的文字表达。

和女诗人在《五月》一诗里对生命与大地的讴歌、赞美不同,这首《我们的五月》是对友情热烈而深沉的抒发。整首诗一共4节。第一、二、四节每节四行,第三节五行。

诗一开头应题而叙:“我们的五月,万物葱茏 / 而我依然是屋檐下一颗带泪的水珠”。

还记得女诗人在《五月》一诗里开头用“万物蓬勃”来描摹五月的生机之状,而在她这首新作里则用了“万物葱茏”一词。葱茏,也是植物们呈现的生机勃勃的颜色,刹那间让人想到女诗人和她的朋友们的情谊,让人想到友谊之树常青,永存。由此,开头一行点题的同时,我们的五月即成为一个充满热情与挚爱的群体诗歌意象。第二行中的“我”从第一行里孑然、鲜明地跳出,作为一个暗喻的个体形象,房檐下带泪的水珠含着令人伤感、孤伶、清醒、悲苦、束缚的感觉,读之令人不由得心生爱怜。

接下来的两行以景寄心:“看鸟儿在云层下翩飞 /在梦境里,你是飞舞的另外一只”。

水珠的晶莹剔透,诗心的玲珑温润,对自由与浪漫的殷切向往,尽体现于这两行诗中。这两行与第二行一样受词眼“依然”所约束,流露出女诗人身心一如既往地受困、受限的境地。她依旧如屋檐下含泪的水珠子,依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云头的鸟儿自在飞飞,依旧只在梦境里遇见和另一只比翼双飞,而现实里却无。这窘境对女诗人来说,无疑很扎心。

第二节则从第一节的窘迫之境中跳出:“在我们的情谊里,我的苍老是一种符号 / 你的青春带着我从前的印记”。

有真情谊的人们之间往往相互温暖、相互辉映。女诗人和她的朋友们也是。人都要或将要从青春走过。谁能永远不老呢?所谓苍老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相对于过去的岁月、年轻的朋友来说,在女诗人心中留下的感叹。而朋友青春的模样在她的心里也一次次映出她自己青春时候模样,如同烙印。

前两行感慨匪浅。接下来的两行愈加深沉,愈加暖心:“你拉着我的手走过的那些地方 / 围起来就是一个人间”。

这两行读起来感觉特别好。首先,它们的好在于真朋友之间的默契与深情的诗意体现,抒情自然质朴;其次,这两行好在把人间的值得与眷恋写得贴切,入心,入魂,让人一读心动不已,从而爱上这个人间。这就是正能量。

这两行是余秀华诗歌普遍具有的个人抒情特征,独家风格。这风格与她的阅历和思考相关,是当下其它诗人不具备的。读诗至此,让人想起了女诗人写其他友人的诗句。比如在《这个傍晚,致李元胜》里的诗句:“你,和你们曾经把诗歌的触须轻轻按在 / 我的手心里 / 告诉我还可以颠沛流离 / 还可以竖这红尘为庙宇 / 竖几个元胜为菩萨”;在《2020年秋与李安源同游明孝陵》里的诗句:“草地上的落叶,像许多手掌合在一起 / 我真想张开双臂 / 又怕你的气息浸透我胸膛”……女诗人每每借身边事物取譬,每每达到妙绝如神、触人心弦的效果,令人倍感惊艳与震撼。

我,你,你们,一起成了朋友后就是亲密的我们。前两节写我们,第三节仍然如此写:“倒映过你身影的江水都叫汨罗 / 留下过我眼泪的夜晚都叫花月”。

显然,这两行是承接着上一节的最后两行而写的。这汨罗的江水中曾经有屈子为国献身,到如今又有能够为了陪伴朋友而不惜自己光阴的你。汨罗在女诗人心中的印象如此,全是因为她的好友的灵魂所致。而同样作为象征意象的花月是因为女诗人自己的夙愿所致。由此可见,花月就是感情的象征,有多少眼泪就有多少哀伤;汨罗就是友情与挚诚的象征,无论好友的身影在哪里都会传递给她忠贞与温馨。

接着的三行诗意象跳转,回到主题中的五月:“五月的麦田,燃烧过的灰烬里 / 一滴泪就和成了这笔尖墨 / 而你始终藏在笔杆里”。

诗人写作品取意象,常常从熟悉的事物中择取,比如余秀华经常选择乡村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形象。在这一节里她又写到了五月的麦田。燃烧过的灰烬象征着曾经燃烧的青春岁月,至今还掺和着她的泪水。她的笔尖写出的诗意来自于青春与泪水,她的好友们给予她的深情厚谊也在笔囊里化作诗意的灵感和源泉,等着她假以时日,持续输出新的篇章,而始终意犹未尽。

第四节开头两行衔接前一节的后两行:“在另一个乾坤里,把我的爱 / 分发出去”。

上一节末尾写情谊的暗藏,这两行则写爱的分发。为什么不是在当下世界里分发她的爱意呢?第一节诗意已经是答案。而另一个乾坤,也只能是她的梦境里了。现实窘迫,真爱难觅,以至于女诗人如此。放手,随缘,祝福:“我允许你,爱更多的人 / 给出比我给你的,更苍翠的爱”。

这是爱的自由。这份爱相对于第一节里向往的身心自由,很明显地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宽怀。

纵观余秀华这首新作,有青春的眷恋,有感情的羁绊,而最终从眼中向往的自由升华到予人以自由去爱的放怀,让人随之眼界一宽,哀愁尽释,如五月阳光一照,气吐坦荡,豁然开朗。这首诗真堪称佳作。诸位诗友觉得呢?欢迎一起讨论交流。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标签: 诗歌 汨罗 余秀华 女诗人 五月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