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作品解读 | UIA-霍普杯2024 一等奖「地下城的颂歌」

发布时间:2025-06-07 21:10:34  浏览量:16

转自:UIA-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UIA-HYP CUP

PART Ⅰ 设计说明

《地下城的颂歌》致力于重构城市密度,重新构想了城市景观。设计聚焦于在高密度旧城区进行空间重组,旨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将居住和服务功能相结合,同时保留城市记忆和文化遗产。受到当地特色建筑形式的指引,我们采用向城市下方探索更多的生存空间的方式,既回应当地特色又开启新的建筑模型探索(如图1)。以水资源的再分配为抓手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城市系统,学习坎儿井这一独具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创造一种全然不同的城市密度构想(如图2)。

▲图1.坎儿井的原理

▲图2.坎儿与村落的关系

01

功能分析

该设计具有多种功能。它为5000人提供了居住空间,包含多种类型的住宅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它还包括商业、民俗产业、本土文化中心等服务行业,形成一个开放且生态友好的街区(如图3)。这种混合用途的方法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在重构城市密度的前提下缓解当地气候文化和自然资源分配等问题,为增加城市密度提供保障。

▲图3.商住综合街区

▲图3.商住综合街区(2)

02

设计特点

这项作品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其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方法。仔细考虑了哪些应该保留、翻新或拆除。设计还考虑了城市路网的纹理和密度(如图4),确保尽可能保留城市的原始状态。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资源建设的重视,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图4.城市肌理分析

03

设计意义

该设计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高密度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平衡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冲突。它还强调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文化记忆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物质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图5)。

▲图5.“留、改、拆”并举

04

设计愿景

《地下城的颂歌》的愿景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的城市空间,通过对水资源、气候、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等的重新塑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并尊重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希望以此激发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的更多创新设计,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如图6)。

▲图6.整体规划

UIA-HYP CUP

PART Ⅱ 研究过程

本次竞赛的主题“空间重构——重建城市的密度”关注到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城市更新既要重建中国自我城市文化、推动真正的城市文化复兴,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实现中国城市的未来建设图景,切实地解决城市问题。

“既要又要”的目标并非相互冲突,而是要求城市更新“承上又启下”。城市文化的形成,一直以来是城市运行的内在逻辑与其呈现的外在格局、肌理和密度之间相互作用,让社会关系、历史脉络、在地文化等与城市空间资源匹配、关联,所达到的自洽结果。所以我们一开始去考虑这些关系的时候,认为城市与乡镇更新的关键应该在于如何定义和重构城市的密度关系,让城市的肌理、形态和密度达到延续城市文化又向前发展的平衡与自洽。

01

场地的选择

本次设计的选址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内500米见方的高密度老城区(如图7)。该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且降雨分布不均。在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水资源是普遍影响该区域传统聚落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

我们发现,场地内的街区老旧拥挤、活力不足,民居的整体肌理呈现顺应地势、自然生长的趋势,但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同时,由于水资源匮乏,民居形态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水资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密度的扩张,也增加了对街区进行整体改造的难度。因此,对于鄯善县高密度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是一次非常规的设计挑战。

▲图7.选址分析

02

寻求一片场地的解法

面对炎热干旱的气候环境,吐鲁番人传统的半地下的窑洞式民居和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成为了更新设·计的突破口。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被一直沿用至今。而坎儿井是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通过坎儿井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既然“向下挖掘”是吐鲁番长久以来应对干旱气候的建造智慧,为何不依托于当地的地下、半地下式的夯土民居原型,又依托于吐鲁番独特的坎儿井文化基因,创造出一种地下城市的生活运作体系?吐鲁番城市文化的底蕴和智慧,就此成为街区更新的解法。

最终,我们从传统民居中提取其生长状态和空间形态,设计出多种模块单元,不同模块单元之间又能围合出更多样的街道空间(如图8)。通过开发地下空间形成蓄水池的方式,将传统坎儿井与现代机电井相结合,形成多层级水资源系统,解决当地的干旱问题。可生长的地下空间节点和地下水利系统构成一座“地下城”,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和宜居的生活空间。

▲图8.场地分析

UIA-HYP CUP

PART Ⅲ 设计过程

重建城市密度,相关的构思与方法已被建筑师们思考、探讨并实践过较多了。所以初步构思时,我们在思考怎样交出一份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特性的答卷。最初也有过一、两周的迷茫期,经历了提出再否决的“n次”循环。幸运的是,由于队员家乡与共同兴趣所在,最终把目光聚焦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夯土建筑,自此找到方向。

在了解陕北窑洞时,我们学习了解到半地下窑洞,地坑院等夯土建筑形式,成员们探讨时,偶然一次提出“要不干脆下挖,挖出空间与密度”,这个想法当时并未被重视,而次日在我们拿出的正式方案都被指导老师张昕楠老师否决时,我们才又提出了这个想法,出乎意料,老师比较肯定我们的想法,并且让我们聚焦于更加干旱的吐鲁番地区。

于是,做“负”的建筑成了目标方向,在构思时,我们想到一层层下挖出来的“坑”可以作为蓄水池,而在吐鲁番地区,其“动脉”——“坎儿井”地下水利系统,和蓄水池可以结合设计出完整的建筑地下水利循环系统,解决居民用水问题(如图9)。

▲图9.剖面图

同时,我们在研究坎儿井与“负“的建筑的关系中,通过查找大量资料,找到了历史建筑”印度阶梯井“,其形式与蓄水方式和我们的构思不谋而合。同样干旱地区的“阶梯井”给我们的建筑与水利结合的设计提供了可行性支撑,同时也是我们对这个古老历史建筑的回应与致敬(如图10)。

▲图10.建筑与水利结合

UIA-HYP CUP

PART Ⅳ 结语

在最开始,我们面对题目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因此对于这个结果感到非常的意外和惊喜。不过我们也很开心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肯定,这是对我们在建筑领域中一次小小探索的莫大鼓舞。在当下建筑行业中,或许正是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突破口,在一片混沌中找寻那个不确定的答案。这个过程必然是辛苦的,但设计就是在向着目的地行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在本次竞赛中我们也看到了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也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反思。最后感谢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付出,在未来我们也会践行自己的理念,继续探索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机遇。

Team Members

PART Ⅴ 团队成员

陈祺

天津大学

常宇欣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梁馨月

天津大学

指导教师:张昕楠、宋祎琳、李伟

标签: 颂歌 霍普 地下城 坎儿井 吐鲁番地区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