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长河里,老舍、艾青、穆旦以笔为弦,奏响民族心声;于时代的舞台上,我们以歌为媒,传承、咏叹民族之魂,让那炽热的情感与坚韧的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永续传扬。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里,想唱却“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艺人,其未唱出的歌,是旧时代民族苦难的缄默注脚。那难以抒发的情感,藏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世道
艰难的喟叹,如幽咽泉流,在历史深处涌动,让我们窥见民族在风雨如晦时,灵魂承载的重压与挣扎,沉默中孕育着即将迸发的力量。
艾青化身为鸟,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执着歌唱。《我爱这土地》里的歌,是民族危亡之际,对祖国炽热的爱与忠诚。那嘶哑的喉咙,吼出的是侵略者铁蹄下,民族儿女不屈的抗争;是山河破碎时,对这片土地至死不渝的坚守。这歌声,如烽火中的旗帜,引领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以血泪浇灌对民族的深情,让爱国的旋律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
穆旦在《赞美》中“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宣告“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民族觉醒与奋进的强音。带血的手,见证民族抗争的伤痛与坚韧;拥抱的姿态,是对同胞、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当民族挣脱枷锁、奋勇前行,这歌声化作激昂的战鼓,鼓舞着每一个儿女投身建设,让民族复兴的愿景,在团结奋进中逐步照进现实。
从缄默难抒到嘶哑歌唱,再到激昂宣告,这些文字里的“歌”,串联起民族的苦难、抗争与新生。它们是民族精神的密码,藏着对祖国的挚爱、对命运的不屈、对未来的信念。我们诵读这些“歌”,是聆听先辈的心声,承接民族的精神火种。
于当下,我们亦需以“歌”咏志。这“歌”,可以是科研攻坚时,对突破创新的执着呐喊;是文化传承中,对古老文明的深情吟诵;是社会建设里,对公平正义的坚定呼唤。以青春之我,唱时代之歌,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发展浪潮,让民族精神在新征程上,以崭新旋律,奏响更磅礴的乐章,让民族之魂,在歌声传承中,永远鲜活、永远激昂。
民族的歌,跨越时空,诉说过去,照亮未来。我们以笔为歌、以行为歌,续写民族精神的不朽旋律,让那源自灵魂的咏叹,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永恒光芒,引领我们奔赴更加辉煌的远方,让民族之魂,在歌声里,代代相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