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暗哑处,自有惊雷绽放

发布时间:2025-06-08 00:22:28  浏览量:17

历史的长卷中,歌声从不是轻盈的羽毛,而是穿透时空的利刃。老舍笔下喉头发紧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嘶哑歌唱的鸟儿、穆旦呐喊中带血的拥抱,都在诉说:歌声是刺破枷锁的勇气,是扎根大地的深情,更是唤醒民族的惊雷。

北平胡同里,鼓书艺人攥紧折扇的手沁出汗珠,喉间流转的唱腔被现实的荆棘死死缠住。这欲唱还休的挣扎,恰似无数被时代桎梏的灵魂——或是封建礼教下的无声悲叹,或是生活重压下的欲言又止。但正是这种窒息般的沉默,更衬出开口歌唱的珍贵。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拂去千年尘埃,当乡村教师在破旧教室里亮起歌声,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打破沉默的瞬间,便是新生的曙光。

艾青笔下的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撕裂阴霾,让每一声啼鸣都浸透对土地的眷恋。这种深情跨越千年,从《诗经》"岂曰无衣"的慷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怆,中国人始终以歌声为根系,深扎在这片土地。正如袁隆平在稻田里哼着小调,南仁东在群山间吟诵诗句,平凡的坚守与诗意的表达交织,构成了对祖国最动人的告白。

穆旦"带血的拥抱",是民族觉醒的战歌。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的怒吼曾让山河震颤;改革开放年代,《春天的故事》的旋律又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这些歌声如同精神的火炬,照亮了集体的记忆。就像抗疫期间方舱医院里的吉他弹唱,冬奥赛场上的《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新时代的声音依然在凝聚人心,激荡力量。

站在时代的潮头,我们每个人都是歌者。或许不必惊天动地,但只要敢于发声,就能成为一束光:是科研工作者实验室里的沉吟,是支教老师课堂上的童谣,是志愿者防护服下的加油歌。当这些声音汇聚,必将奏响民族复兴的雄浑乐章,让历史听见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铿锵回响。

标签: 黄河大合唱 艾青 穆旦 加油歌 鼓书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