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与作品资料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 "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善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等。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 25 岁初次离开蜀地(今四川)时所作,约写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天。他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船沿长江东下,途中写下这首依恋故乡山水的经典七绝。出处:收录于《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早期作品中构思最精巧的诗篇之一。
2、文章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峨眉山月、平羌江、三峡等蜀地风物,抒发了诗人离乡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山月随江水流转的意象,既暗含旅途的漂泊感,又寄托了 "明月千里寄相思" 的深情,展现了青年李白豪迈中带着怅惘的复杂心境。
3、写作特点
地名连缀,时空跳跃:四句诗连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勾勒出千里蜀江行旅图,空间转换如行云流水。月为诗眼,情景交融:"峨眉山月" 既是实景,又是故乡与友情的象征。月影随江水流淌,暗喻诗人离乡的脚步与绵绵情思。语言浅近,意境空灵:用 "半轮秋"" 影入江水流 " 等简洁意象,营造出清朗秀美的意境,余味悠长。峨眉山月歌Éméi Shān Yuè GēLǐ Bái 〔Táng Dài〕李 白 〔唐 代〕
É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rù Píngqiāng Jiāng shuǐ liú.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影 入 平 羌 江 水 流。Yè fā Qīngxī xiàng Sānxiá, sī jūn bú jiàn xià Yúzhōu.夜 发 清 溪 向 三 峡, 思 君 不 见 下 渝 州。
5、文章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上弦月或下弦月),点明秋季。平羌江:岷江流经乐山的一段古称,即今青衣江。清溪: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县,是唐代水路驿站。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代指出蜀必经之路。渝州:今重庆一带,唐代为出蜀后的重要城市。君:双关语,既指峨眉山月,也暗喻故乡亲友。6、译文
峨眉山头,半轮秋月高高悬挂;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粼粼波光中,随江水静静流淌。夜里,我从清溪驿乘船出发,直奔三峡而去;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亲友,不知不觉已顺流而下抵达渝州。
去年我表弟大学毕业去北京工作,临走前他妈妈塞给他一袋峨眉山的茶叶,说:"想家了就泡点家乡的味道。" 结果这孩子到北京后,每天加班到深夜,有天凌晨在出租屋里泡茶叶时,突然发现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杯子里,茶叶的影子在水中晃啊晃,特别像峨眉山脚下那条青衣江的样子。他给我发消息说:"姐,我现在终于懂李白那句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了,原来月光真的会带着乡愁跑。" 后来他把茶叶分给合租的室友,几个北漂年轻人凑在月光下喝茶聊天,说这杯里的月光,就是他们的 "峨眉山月"。
李白当年带着峨眉山月出蜀闯荡,现在年轻人带着家乡的月光去大城市打拼。虽然交通工具从木船变成了高铁,通讯从书信变成了视频,但那种 "思君不见" 的乡愁没变。就像我表弟说的:"虽然北京的月亮也圆,但总觉得和峨眉山的月光差那么一点点 —— 大概是少了妈妈泡茶时的唠叨声吧。" 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或许就是古诗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