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中华大地,硝烟弥漫,山河破碎。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歌声成为了一把利刃,划破黑暗;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希望;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从老舍笔下鼓书艺人欲唱却心潮难平,到艾青、穆旦以诗歌呐喊,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抗争与觉醒。
老舍《鼓书艺人》中,艺人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心里却直翻腾,开不了口。这翻腾的内心,是对山河破碎的痛心疾首,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与不甘,更是对以歌声唤起民众却不知从何说起的迷茫与沉重。在当时,无数文艺工作者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们深知歌声的力量,却又被现实的残酷冲击得难以平静。然而,这份难以开口的背后,恰恰蕴含着对歌唱的渴望,对用艺术唤醒民众的执着信念。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用深情而坚定的文字,道出了抗战时期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声。即使喉咙嘶哑,也要为这片深爱的土地歌唱。这歌声里,有对侵略者的仇恨,有对苦难同胞的悲悯,更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人用自己的方式,如同这只“鸟”一般,用嘶哑却有力的声音,为抗战发出呐喊。无论是奔赴前线的战士在战壕中高唱战歌,还是后方的民众用歌声传递希望,每一个音符都汇聚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强大力量。
穆旦高呼“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是对觉醒的民族精神的礼赞。当一个民族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当同胞们在苦难中挣扎,歌声成为了凝聚人心的力量。它让分散在各地的人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让人们明白自己并不孤单,从而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一起。从街头巷尾的抗日歌谣,到大型合唱作品,歌声将千万颗心紧紧相连,激励着人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抗战胜利80周年后的今天,那些激昂的抗战歌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和平年代,这些歌声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让歌声中蕴含的不屈与坚韧,继续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