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原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创作背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艾青辗转各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艾青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于1938年11月17日创作了这首诗,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诗歌赏析意象丰富:诗中以鸟自喻,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预示着独立自由的曙光。
对比鲜明:“鸟”生前竭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生前死后的对比,突出了“鸟”对土地的执着热爱。
情感真挚:诗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也浓缩了全民族的爱国情绪。
艺术特色:诗歌运用了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如“土地”被赋予了遭受苦难的形象,“河流”“风”也被人格化,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痛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诗中大量使用修饰语,如“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