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量贩零食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冰与火之歌”。
一方面,头部品牌鸣鸣很忙宣布全国门店数突破15000家,全国门店营收超555亿元;另一方面,在行业内卷加剧、利润压缩等多重挤压下,量贩零食市场近段时间迎来了一波“转让退场潮”。
一场行业大洗牌正在悄然上演,看似矛盾的行业现象背后,也折射着量贩零食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转型。
勉强坚持、被迫转让
量贩零食店迎来行业洗牌
关于量贩零食店的转让现状,90后的王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23年初在被裁员后,王杰决定回老家开设自己的第一家零食量贩店,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发现周围并无类似的竞争对手,且家长常为孩子购买零食,这让他看到了商机。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周边新开的多家竞争对手,王杰的生意迅速下滑,利润大幅下降。最终,他不得不选择转让店铺。
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不能说比比皆是,最起码不是什么新鲜事。某连锁品牌加盟商交流群中,平均每天有3-5条转让信息发布,转让原因多为“合伙人分歧”“经营压力大”“回本周期过长”等。
面对困境,不同的加盟商在权衡之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部分加盟商选择继续坚守。他们通过优化门店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营销活动等方式,努力提升门店的竞争力。例如,一些加盟商对店铺进行了重新装修,改善了购物环境;还有一些加盟商推出了会员制度,通过积分、折扣等方式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然而,也有不少加盟商扛不住压力不得已选择退出市场。他们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继续经营下去很难实现盈利,于是选择转让店铺或者关闭门店。一些加盟商直言,“与其坚持到最后血本无归,不如及时止损,反正也看不到希望,早晚都是这条路。”
而且,有业界人士分析称,如今的转让价格相较于几年前也明显呈现“腰斩”现象。粗略来算的话,行业初期(2020-2022年)转让时普遍能收回70%左右的投资,如今多数只能收回30%作用。湖南某地级市商业街上,一家2023年投资80万的零食店现挂牌35万,店主坦言:“能收回设备钱就不错了,装修和押金都算沉没成本。”
转让潮背后的行业深层逻辑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2023年10月,量贩零食店数量已经突破2.2万家,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5万家。而据华创证券测算,全国零食量贩店未来预计会达到5——6万家。
这种过度扩张必然导致竞争白热化,从“蓝海扩张期”进入“红海淘汰赛”,量贩零食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商圈重叠严重。某地区500米商业街上曾出现7家不同品牌零食店同台竞技的极端案例,门店密度极高。为了抢夺消费者,玩家们进行折扣竞价,一家打八八折,另一家就降到八五折,部分商品售价低于进货价,甚至靠完成任务返利维持。
这种恶性价格战不仅损害了加盟商的利益,也加剧了行业的混乱。
在商品种类上,大多数量贩零食店销售的产品相似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常见的薯片、坚果、糖果、糕点等品类,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了吸引顾客,各门店纷纷采取降价促销、增加赠品等手段,导致价格战不断升级,直接降低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除了竞争带来的压力外,成本上升也是量贩零食店面临的一大难题。
暂且不说行业公认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采购成本增加这一因素,租金和人力成本也在持续上升。对于入局者来说,开设一家量贩零食店,看似门槛低、回报高,但背后的加盟成本却不容小觑。
以15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为例,加盟一家量贩零食店的综合费用大约高达55万至60万元。这笔费用中,不仅有品牌方收取的加盟费、保证金,而且每月还需支付一笔不小的管理费,此外,创业者还需承担其他投资成本,如道具或设备费、装修费,以及首次进货费等,这些数字都清晰地揭示了加盟量贩零食店的高昂成本。
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这些成本的支出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从“数量竞赛”到“质量革命”
透视转让困境中的转型机遇
量贩零食店的“转让潮“会越演越烈吗?
首先,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量贩零食店行业已经进入了“红海淘汰赛”,对于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店铺来说,转让潮不仅短时间内不会结束,甚至有可能在压力下跳过“转让”的步骤直接关店。
其次,从盈利状况来看,量贩零食店的生存离不开“低价+高周转”。然而,密集开店导致想要实现高周转颇为不易,许多门店因此陷入亏损,如果盈利状况无法得到改善,转让潮也会持续。
然而,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抑制转让潮的加剧。
一方面,目前来看零食量贩市场仍有增长空间,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如果店铺能够提升竞争力,仍有机会获得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可能会逐渐向集中化发展,大品牌凭借品牌实力和规模化运营等优势,对小品牌形成挤压,部分小品牌的转让可能会使市场格局重新调整,之后转让潮可能会趋于缓和。
而且,在这场从“数量竞赛”到“质量革命”的过程中,其实也能挖掘出一些转型机遇。
在转让潮中,部分投资者正转变策略——接手3——5家位置合理的转让店铺,组建小型连锁网络。这种模式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进货成本,通过人员统筹节省人力开支,通过统一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比如,山东某投资者以7折价格接手4家转让店铺后,通过集约化管理,总利润可以提升40%。
在业态融合的创新尝试中,一些接盘者将零食店与其他业态融合,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常见组合包括"零食+奶茶"(提升停留时间)、"零食+社区团购自提点"(增加流量)、"零食+快递代收"(增强社区黏性)。某转型店铺通过增设现制茶饮区,使客单价从35元提升至58元,日均客流也得到极大增加。
总之,当前量贩零食店的转让现象,本质上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发展的必经阶段。正如日本便利店行业在1990年代、美国药店连锁在2000年代经历的调整一样,市场自发地通过资源重组实现优化配置。
对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投资者可通过接手优质转让店铺,以较低成本获取稀缺商业资源;对行业而言,这种调整将淘汰低效参与者,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单店盈利而非规模扩张。
放眼未来,中国量贩零食行业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增长逻辑将从“开店数量驱动”转向“运营质量驱动”。那些能够精准选址、精细运营、精通供应链的参与者,将在这一轮调整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量贩零食店转让潮不是行业衰落的信号,而是走向成熟的阵痛,更是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