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为弦 青春作歌
潞安化工集团“青年岗位能手”
铁路运营公司车务段技术员秦玮
当“青年岗位能手”的奖章在胸前闪耀时,铁路运营公司车务段技术员秦玮的眼中映出自己十年奋斗的光影。这位扎根铁路运输一线的90后,用勤于学习、踏实奉献、技术创新书写了一名铁运青年的青春答卷。
破茧成蝶: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
2015年,初出大学“象牙塔”的秦玮来到铁路运营公司,第一次站在潞安铁路专用线旁,望着绵延的铁轨与往来穿梭的列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所学转化为所用,让传统铁路焕发智能新机。”
初入职场的秦玮,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他扎根铁路一线,在行车室里钻研标准化作业流程,在站场上琢磨设备的构造与原理。每一个零件的参数、每一道作业的规范,他都烂熟于心。为了提升安全管理能力,他挑灯夜读,凭借扎实的学习功底,顺利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也见证着他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历程。
今年元宵节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考验着秦玮的担当。“疏解线南侧突发大火,火势凶猛!”秦玮接到电话通知。他来不及多想,火速赶赴现场。抵达时,只见违规燃放的烟花爆竹引燃了路旁杂草,大风卷起火焰,正朝着超偏载检测设备监控主机逼近。那套设备价值百万元,一旦损坏,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铁路运输生产。
千钧一发之际,秦玮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他顾不上佩戴防护装备,纵身跃下路堤,冲向燃烧的藤蔓,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保住设备!”他徒手拽离燃烧的藤蔓,手掌被划破也浑然不觉。在增援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火势终于得到控制,设备安然无恙。当同事们为他的英勇举动点赞时,他只是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创新突围:让传统铁路焕发智能新机
在车务段创新工作室内,摆放着二十余枚创新成果证书,其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质量管理‘一级成果’”奖牌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殊荣源于他主导的QC课题《优化运输组织 提升运输效能》。
秦玮深知传统铁路运输存在诸多“痛点”,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通过重构运输组织模式与优化作业流程,将站务员优化改革、空坏车修复利用等举措融入攻关课题,使铁路运输效能提升了13%。
“真正的创新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面对铁路防溜作业中普通铁鞋的安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智能铁鞋监测系统的研发改造。研发过程中,设备识别准确率低成为最大阻碍。但他没有放弃,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方案,从最初的图纸到落地,每一次改进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最终,98.6%的识别准确率在验收报告上定格。该系统投入使用后,累计避免了多起潜在事故,并节约运维成本14.5万元。
问题导向:在痛点中寻找突破点
在车务段青年创新工作室,秦玮的工作台总是最热闹的地方。他不仅自己钻研技术,更致力于培养技术骨干,将“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同事。
同事崔钰浩还记得,为解决货车超偏载检测精度问题,秦玮带着大家连续几周蹲守现场。他们如同侦探一般,仔细分析传感器的工作环境和故障原因。为了找到合适的防护技术,他们进行了20余次尝试,尝试不同的防护材料。最终,高分子泡沫胶密封技术成功攻克难题,使CL-YB-51型重力传感器得到物理隔绝保护,设备故障率下降80%,人工巡检频次减少75%。这一小小的改进,让每列货车的超偏载检测精度控制在±0.5%以内,为铁路运输安全系紧了“智能安全带”。
“小秦师傅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用青春和汗水回报企业的情怀。”同事们的话语中,满是对秦玮的敬佩。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投身创新实践,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秦玮望着窗外奔驰的列车,眼神坚定:“我们要让潞安铁运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这句誓言,如同铁轨延伸向远方,充满着对未来的期许。
十年磨一剑,秦玮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他是扎根一线的奋斗者,是创新突围的先行者,更是青春筑梦的追光者。在潞安化工集团的发展征程中,还有无数像秦玮一样的青年,他们以钢轨为弦,用青春作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让希望的铁轨不断延伸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郭强 李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