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2年,蜀汉的都城成都沉浸在春日暖阳中,但对刘琮来说,这不过是家族宿命的又一页。他是昭烈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三子,自幼便生活在父兄的光辉下。
"琮,你可听说父皇要封你西河王?"兄长刘璿曾这样问他,声音里带着怜悯与试探。刘琮默然不语,心中却翻涌着苦涩:身为皇室血脉,他渴望的不是权力光环,而是远离纷争的安宁思绪。蜀汉正处风雨飘摇之境,魏国如同一头猛兽步步紧逼,他常梦见祖父刘备在长坂坡的英姿,却只觉得自己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这份宿命,注定了他短暂一生的基调。
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刘禅在朝堂上正式册封刘琮为西河王。仪式庄严肃穆,群臣跪拜,刘琮跪领玉玺时,父亲的声音低沉而疲惫:"琮儿,西河是魏国土地,虽然你只是遥领,但将来却是大汉进攻主要路线,望你不负先祖之志。"
他抬头,瞥见父皇刘禅眼中的忧虑——蜀汉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不断。刘琮强作镇定:"臣必效死力。"退朝后,他独坐宫中,抚摸着冰冷的王印,内心却如寒冰般裂开。他与侍从喃喃自语:"这王冠非我所求,不过是父亲安抚人心的棋子罢了。"魏国的威胁日益逼近,蜀汉的荣光早已褪色,他深知自己不过是历史中的一抹浮影。
作为西河王,刘琮并不能真正赴任封地,而是留在成都宫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他常与弟弟刘瓒对弈,棋子落下声中掺杂着叹息。
"兄长,魏军若来,我等如何自保?"刘瓒问道,刘琮苦笑:"汉如朽木,你我兄弟不过是依附其上的枯叶。"
他心理如潮汐般起伏:他羡慕庶民的自由,却又背负皇室的责任。一次夜宴,宦官献上美酒,他借醉低吟:"金戈铁马梦已远,唯余残烛映孤影。"这份孤寂中,他尝试研习兵书,却每每被现实击溃——蜀汉资源匮乏,朝中奸佞当道,他的努力犹如杯水车薪。
景耀初年,魏国屯兵边境的消息传来,刘琮夜不能寐,常在窗前独坐,思索着蜀汉的末路与自己无力的命运。
景耀五年(262年)正月,寒冬笼罩成都,刘琮重病卧床。死亡逼近之际,他回忆年少时听闻祖父刘备征战的故事,如今蜀汉却只剩苟延残喘。
"父皇...大汉恐难久矣,"他喘息着对前来探视的刘禅倾诉,声音虚弱如丝。刘禅握紧他的手,眼中含泪:"琮儿,安心去吧,莫忧国事。"
刘琮摇头苦笑,临终前吐出最后一句:"儿臣不甘啊..."言毕阖目,年仅约三十余岁。他的去世悄然无声,却在蜀汉灭亡前一年(263年)添上一抹悲凉注脚——这位西河王,终生未踏足西河,只成为蜀汉暮歌中的一节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