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呢?又能怎?”
当单依纯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像个AI一样,面无表情地循环念出这句词时,华语乐坛本年度最“疯”,也最“丧”的一场表演,诞生了。
演出结束,舆论瞬间撕裂。
游戏玩家们集体狂欢,高喊“她唱出了我方辅助的怨气!”;00后的拥趸们将其奉为“整顿职场”的嘴替,一种清醒的癫狂。
而另一边,年长的听众和乐评人皱紧了眉头,痛斥“这是什么当代神婆跳大神?”,是“令人尴尬到爆的LOW”。
但她,真的只是在“发疯”吗?
不。如果你看懂了这场表演背后的三层绝望,你就会明白,这与其说是一次个人的艺术冒险,不如说是整个华语乐坛,在走投无路时,一声无奈的自嘲和认命。
单依纯无疑是幸运的,她拥有被誉为“老天爷追着喂饭”的嗓音,首发《歌手》便斩获两连冠,甚至被冠以“00后王菲”的期许。
但她也是不幸的。她生在一个“天后”绝迹的年代。
她面临的困境是:光靠安安静静地唱歌,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足以成为“天后”了。
作品出圈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热搜更迭的速度。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发疯”式的自救。她解构了李白,融入了戏曲,甚至把《王者荣耀》的击杀音效当成节拍器。
她用一种最叛逆、最出格的方式,精准地引爆了游戏圈、二次元和社交媒体。
这很商业,很功利,甚至有点“不高级”。
但这背后,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年轻歌手,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流量时代里,一次清醒而残酷的商业选择。
《歌手》自己,也病了,病得不轻。
作为一档走过12年的“音综常青藤”,它早已不是那个能点石成金、缔造神话的殿堂。广告收入下滑,观众审美疲劳,更致命的是,华语乐坛已经“无人可选”。
天后断档,天王隐退。
节目组翻遍了华语乐坛的通讯录,发现能请的、敢来的、有国民度的“大咖”,掰着指头都能数完。
所以,《歌手2025》不再是那个寻找天后的“星探”,它是一个背负着沉重KPI、必须自救的“病人”。
无论是前期请回“话题之王”陈楚生,还是在赛程中引入单依纯、马嘉祺这样的“00后变量”,它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强烈的求生欲。
因此,单依纯这场看似“离经叛道”的表演,就成了节目组的一剂猛药。它不一定“好听”,但它绝对“管用”。它带来了争议、热搜、游戏玩家的破圈狂欢,为节目贡献了实打实的收视率和商业价值。
这场“发疯”,是节目组在“艺术性”和“存活性”之间,一次心照不宣的豪赌。
将镜头拉远,你会发现,单依纯的“发疯”,只是整个华语乐坛尴尬现状的一个缩影。
我们有多久没听到一首全民传唱的经典歌曲了?
我们有多久没见证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王天后”的诞生了?
答案是,超过十年。
取而代之的,是短视频平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30秒神曲,是音乐综艺里“飙高音、假摇滚、撒狗血”的竞技套路。
资本逻辑取代了艺术标准,复制十个“音乐产品”,远比培养一个音乐家要划算。
当真诚的演唱换不来热搜,当深刻的表达无法带来流量,那么,用一种看似“发疯”的姿态去解构、去拼接、去拥抱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就成了唯一的、也是最可悲的选择。
所以,再回过头来听那句“如何呢?又能怎?”
她不是在问洒脱的李白,她是在问这个才华与流量无法兼得的时代;她是在问这档被KPI绑架、在夹缝中求生的节目;她是在问整个星光黯淡、前路迷茫的华语乐坛;
她也是在问每一个在规则和现实中挣扎的我们:
事已至此,如何呢?我们,又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