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识的许多年
文/徐明光
与小景相识的岁月,如同散落在记忆长河里的珍珠,难以确切串起初始的端点,只能用“许多年”这般模糊却又饱含深意的词汇来丈量。
2007年,命运悄然递来一份珍贵的礼物,我邂逅了本土文艺小报。这于当时在文学追梦路上踽踽独行的我而言,恰似茫茫暗夜中亮起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繁重劳作的间隙,我将生活中的点滴人事诉诸笔端,尽管那些文字尚显稚嫩,却承载着我对文学炽热的向往。
此后,捧读报纸成了我生活的日常,我在字里行间研习他人的写作技法,也不自觉地留意起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的作者是谁。每次与高非老师交流,我总忍不住打听这些名字背后的人,好奇他们的年龄,心底默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相见,在交流与切磋中共同成长。然而,这个愿望却在漫长的时光里迟迟未能实现。
期复一期,我精心收藏着每一份报纸。不知从何时起,“景绍德”这个名字频繁跃入眼帘。他笔耕不辍,文字里满是鲜活的生活气息,创作题材更是包罗万象,这让我由衷钦佩。后来得知,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金融部门担任保安,不禁对他又多了几分敬意。再后来,我们的名字竟同时出现在外省的报纸上,两个神交已久的人虽相隔甚远,却在铅字间默默传递着彼此的祝福。
2012年6月,我收到了参加第十五届内蒙古“三少”民族文学研讨会的通知,地点在鄂伦春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更令人惊喜的是,此次竟能与小景一同前往。
当我在客车上见到小景的那一刻,此前所有的想象与猜测都化作了眼前清晰的模样——他身形清瘦,是个朝气蓬勃的大男孩,不过而立之年。我们默契地与他人调换了座位,并肩而坐。曾经只在报纸上熟悉的名字,却因着共同的爱好与梦想一路同行,我们的话题如潺潺溪流,绵延不绝,漫长的旅途丝毫未感到寂寞。
抵达目的地后,我们又被分到宾馆的同一间客房。
笔会期间,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我们一同参加会议、漫步相思谷、探寻嘎仙洞,稍有空闲,我们就抓住时机向文学前辈和参会的诗人请教,如饥似渴地汲取诗歌写作知识。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笔会匆匆落幕,众多刚刚熟识的文友又将各奔西东。最后一晚,我们在宾馆的房间里伏案写诗。小景思维敏捷,灵感如泉涌,不多时,一组现代诗便一气呵成,搁笔后安然睡去。而我在古体诗的平仄韵律中反复斟酌,寻寻觅觅,直至深夜,才勉强完成两首。
笔会结束,我们各自回归生活,虽相隔百里,却并未因此疏远。电话、QQ成了我们交流的桥梁,我们畅谈写作心得,分享生活感悟,从文学聊到家常。每逢有征文消息,他总会第一时间通知我;发现刊发我诗作的报纸他也会细心收集。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的友谊愈发深厚。我年长他十岁,可他却从不以“哥”相称,他总说我们之间无需拘泥于这些称呼,而我们日常的交谈,若稍加整理,或许都能成为精彩的相声段子。
小景是个极为勤奋的人,在单位大厅工作时,他既要为往来办理业务的人答疑解惑、维持秩序,又肩负着安保职责。即便如此,只要有时间,他便会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灵感。
他的创作大多集中在夜晚,几年来,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散文。这些作品从旗县报刊逐步走向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报刊杂志,尤其近年来更是在各类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令人赞叹不已。
从青涩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阅读量日益广博,视野愈发开阔,诗歌风格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然而,无论外界如何改变,小景始终保持着那份谦和、低调,对文学的初心也从未动摇。他每年都会收到许多赠刊,只要听闻有人热爱文学却苦于无书可读,便会主动收集整理,慷慨相送。
细细想来,我与小景的相遇绝非偶然。在追逐文学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期而遇,而后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挚友。人生漫漫,若能得二三知心好友,相互鼓励、无话不谈、不离不弃,实乃莫大的幸运,这样的情谊,值得用一生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