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中国院子(北方),海风携带着杏子的芬芳掠过安仁书院的飞檐。
2025年6月8日这一天,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上演。宝山地秧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瑞华携徒弟董玉娟,带着传承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应邀前来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文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院有杏树,愿你幸福”为主题的“杏”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国家的部分外国留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上午九点,董玉娟已精心装扮完毕。精美的绸衣随着夏风轻轻摆动,手中彩扇与手绢更是鲜艳夺目。这般传统的秧歌服饰,不仅是表演的行头,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怀。随着手机伴音锣鼓声骤然响起,董玉娟莲步轻移,彩扇翻飞,将“如行走般轻盈”的宝山秧歌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那轻盈的步伐,仿佛踏在云端;灵动的身姿,恰似风中摇曳的花朵。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诉说着宝山地秧歌的独特韵味。
在欢快的节奏中,董玉娟用宝山地秧歌独特的语言,向现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外国留学生和当地的小学生们讲述起宝山地秧歌的历史。
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山地秧歌起源于乡间田野,是当地百姓在农闲时为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舞蹈、音乐与民间故事,每一个舞步、每一段旋律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田间地头到省级非遗,这门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凝聚着刘瑞华等传承人的心血。
作为第七代宝山地秧歌传承人,董玉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放下身段,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动作要领:“瞧,抬脚要轻,就像怕踩疼了地上的小花;跨出去时,要像春风拂过柳枝般自然。”说着,她执扇示范,彩扇随着身体的摆动上下翻飞,时而如蝴蝶翩翩起舞,时而似花朵次第绽放。在她的演绎下,大翠花这一经典角色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活的生命力。
外国留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不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发出赞叹;小学生们则跃跃欲试,模仿着她的动作,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
多年来,在宝山地秧歌第六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瑞华的带领下,宝山地秧歌不断走出乡村,走进中小学校园、研学基地和大学课堂。它像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此次走进安仁书院,更是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天地。这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院,与宝山地秧歌相遇,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在这里,传统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而是以更加亲切、生动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融入当代生活。
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中,这场非遗传承活动在午间落下帷幕。孩子们意犹未尽,外国留学生们则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独特的中国文化带回家乡……
宝山地秧歌,这朵绽放在青岛西海岸的民间艺术之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国界,连接起不同的文化;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条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