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钢铁重器》(山西经济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以富有张力的文字构建起工业美学的叙事空间。作者林小静延续了简劲有力的语言风格,以严谨的框架铺展叙事脉络,用富有金属质感的笔锋勾勒出熔炉沸腾、铁水奔流的壮阔图景。
作品以山西制造业为切口,将镜头对准那些在熔炉前挥汗如雨的普通劳动者。昼夜不息的轧机旁、灼热气浪中的操作台前,一个个以厂为家、淬火成钢的身影,让读者触摸到钢铁洪流中奔腾的赤子之心。工业脊梁太原的城市精神,也在钢与火的交响中凸显出棱角分明的轮廓。
钢铁,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冰冷物质,在林小静的笔下获得了温度。在传统的认知中,工业题材往往与冰冷的数据、宏大的叙事联系在一起。但本书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图景。如当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消息传来,正在太钢劳动现场干活的王国钧心潮澎湃、眼含热泪。尽管他正遭受生活的磨难,但仍惦记着卫星的发射,这是一位知识分子、一位怀有钢铁报国之心者的情怀。还有托举卫星发射的塔架制造任务,彼时属于国家机密,为了确保此项任务秘密完成,太重向大家传达任务命令时,将此项产品定名为“1 号门吊”,并且规定所有参与发射塔架生产制造的人员都不能向家人透露一点点关于“1 号门吊”的信息。职工家属来厂里送饭,也只能送到厂区门口便止步……这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动人的底色。
书中特别刻画了技术工人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的坚韧与智慧。当国外企业拒绝提供核心技术时,山西的技术人员们没有退缩,而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滴地突破技术壁垒。这种创新不只是来自实验室,更有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钻研。作者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现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不服输的精神。文中写道,1984年,太重接到为上海宝钢一期工程生产一套重要设备的任务,这种设备的研发生产在我国尚属于首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太重派出一支40多人的考察组,赴国外考察。国外公司得知情况后,开门见山地告诉太重考察人员:“你们中国在这方面的工艺装备和技术都不行,所以这些产品还是交由我们来完成。”考察组人员听了,心中很不是滋味。他们遥望祖国的方向, 心想:难道,就这么放弃两组机架的生产任务吗?难道,我们真的就技不如人吗?难道,我们只能干一些粗糙的边角活吗?不,国家建设太重的时候,对太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之后,太重人凭借着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攻破了一道道难题,按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并于1985 年 11 月 25 日在上海宝钢安装调试完毕,不但为国家节省外汇2600多万美元,还让国外的公司大为震惊,从此对中国工人刮目相看。
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人性的光芒始终是最耀眼的坐标。在《钢铁重器》中,我们看到了工人们在高温车间里的相互扶持,看到了技术人员在失败面前的永不言弃,看到了管理者在困境中的责任担当。这些品质,构成了中国制造业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工业报国的情怀在书中得到生动地诠释。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件精工产品中。当山西制造的装备走向世界,当“中国标准”获得国际认可,这种情怀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实力。
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那些在钢铁丛林中奋斗不息的身影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用双手托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用汗水浇灌着工业文明的花朵。
《钢铁重器》不仅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献给奋斗者的赞歌,它记录了一段历史的同时,更阐释了工业文明与人性的深层关系,告诉我们,真正的工业强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有温度、有情怀的劳动者。更告诉我们:真正的钢铁,不仅是高温熔炼的产物,更是意志与信仰的结晶。
并州新闻 赵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