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穆旦跌宕苦难的历史和深沉悲壮的诗歌

发布时间:2025-06-10 12:11:54  浏览量:16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所以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就引用了老舍,艾青和穆旦的有关诗文作为素材供考生来思考和发挥。穆旦相比老舍和艾青来说显然要陌生许多,但材料中引用他的一句诗“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因而穆旦这个尘封已久的诗人再次走入大众的视线,人们通过他这句诗去寻找他的人生足迹和诗歌的力量,重温峥嵘岁月中那令人热血沸腾的精神和意志。

穆旦这句诗出自他的六十行长诗《赞歌》,写于1941年抗日持久战最为艰难艰苦的时期。有人评价他的诗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是带血的赞歌。反复读他这首歌确实感觉它的凝重和悲壮,它的坚韧和奋起的精神在里面,如今让学生们再次了解这首歌,对于激发爱国热情,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中有很多杰出的诗人,虽然流派不同,但光彩照人。无论是新月派的徐志摩还是朦胧派的北岛,还是抒情派的舒婷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现实主义诗派的艾青,臧克家和穆旦因为关注时局和民生,具有战斗性,成为了记录一个时代的史诗,意义更加深刻而重大。穆旦的传奇而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许没有一个现代诗人有他丰富而遭受的磨难多,这也许是他诗歌能力透纸背,深沉悲壮的一个原因。

穆旦其实不是他的真名,他原名叫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与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叔伯兄弟。1934年,他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笔名“穆旦”(最初写作“慕旦”)。这个笔名解放以后,特别是他遭受批斗劳改的时候讳莫如深,甚至他的子女都不知道穆旦是谁。但解放前他的这个笔名却响遍全中国,他用他的这个笔名写了很多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有《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白骨》,以“祭歌”形式记录战争的残酷,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的杰作”。

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频繁,而像穆旦这样有着复杂历史背景的知识分子还认识不清楚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于是哗然提出一些向学校领导和党组织建言的看法,其中他的《九十九家争鸣记》的发表遭到了严厉地批判,定为向党猖狂进攻的代表典型,当时还被法院判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到了无情甚至残酷的批判和身心打击。

穆旦虽然是因言获罪,但与他过往的历史背景有关,这成了他一生的“污点”。穆旦抗日参加过远征军,九死一生,但因为在国民党政府当过翻译,任过秘书,在国民党办的报纸上发表过诗作,所以被当时的运动定性为“蒋匪帮的英文翻译”和“发表反动文艺”不肯悔改的历史罪人。

这些罪名反映了当时对知识分子历史经历的极端政治化审查,尤其是其抗战从军经历被扭曲为“反革命”证据令人发指。穆旦有过十多年的政治迫害,一度被勒令打扫厕所,但他从未放弃对诗歌和翻译的热爱。在秘密的角落,他用小纸条、碎纸片,写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诗篇,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翻译《唐璜》等名著,用文字与命运抗争,用诗歌坚守灵魂的阵地。

穆旦的诗歌,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他的代表作《赞美》全诗充满了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憧憬,反复出现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成为贯穿全篇的核心意象,彰显了穆旦对民族觉醒的坚定信念,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勇前行。

除了《赞美》,穆旦的其他诗作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战争中人们在防空洞中的恐惧与无奈,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生活的破坏 。在《诗八首》里,他则深入探讨了爱情与生命的奥秘,用充满哲理的诗句,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他的诗歌语言独特,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大胆运用白话口语和抽象抒情,将西欧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诗歌相结合,形成了深沉凝练、充满象征与思辨的独特风格。他的诗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意象和词汇,如“肉体”与“灵魂”、“黑暗”与“光明”、“痛苦”与“希望”等,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心灵冲击。

穆旦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以诗人的敏锐和担当,记录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与挣扎、希望与梦想,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他在苦难中坚守理想,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用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的诗歌却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重读他的诗歌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高考作文引用穆旦的诗歌,无疑是一种肯定和赞美,也是我们一次重新认识和回味他诗歌意义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标签: 诗歌 历史 艾青 穆旦 防空洞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