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吟咏花草的诗歌,牡丹花、梅花、荷花、菊花更是脍炙人口。苦楝花相对知名度要差一点,但是人们也为它写了不少的绝句和律诗。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宋代两位诗人的的苦楝花诗歌,都是五言律诗。陈师道结合自身人生体验,重在托物言志;舒岳祥借助黄梅雨,表达了爱花惜花的怜悯之情。
《楝花》宋代:陈师道
密叶已成荫,高花初著枝。
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
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诿。
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
题目所叫的楝花,实际上就是苦楝花。它名字还有很多,如苦苓、紫花木、金铃子 、楝枣子 、森树、翠树、旃檀、花心树等,常栽于房前屋后,属于高大的落叶乔木。
诗歌开头两句“密叶已成荫,高花初著枝”,写苦楝花蓬勃向上的生长状态。楝花是乔木,浓密的枝叶形成一片绿荫,才在高高的枝头开出花朵。
和一般的花卉先开花后发芽吐叶不同,楝花不事张扬,把花朵开放在枝叶之间,表现出沉稳内敛、不出风头的品格,也是作者为人低调的象征。
接着颔联“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写苦楝花就像不图虚名的隐士。它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却甘于寂寞,从不去自我炫耀。
悬垂的花穗呈现出淡紫颜色,与那些姹紫嫣红的名花相比,显得高清冷艳。它的这种本真和朴实,却少有人真正了解。
五六两句“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诿”,写对苦楝花果实的期待。等待秋天到来,花儿都结成了果子,金弾一样的金铃子还是一味重要的药材,对人类有着大用。
即使人们不太理解苦楝花,没有人去欣赏和捧场,诗人却喜欢把它长长的紫色花穗采摘下来,做成手环作亲密接触,并细细地品味。
诗歌末尾“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写苦楝花的奉献精神。苦楝花形状这么简朴,颜色这么淡雅,又带有香气,如果这些能引起人们的感悟和反思,自己即使枯萎凋零也毫无怨恨了。
诗歌以楝花做比喻,在末尾升华主题。花瓣的形骸虽然最终凋谢了,但它毕竟曾经繁荣过。这里诗人托物言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楝花》宋代:舒岳祥
蒸入黄梅雨,寒收苦楝风。
团团羽葆盖,叠叠绣熏笼。
文锦财堪用,金铃实有功。
小畦留一树,斤斧幸相容。
舒岳祥这首诗写苦楝花,着重点和上面一首略有不同。苦楝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在春末夏初时才吐叶开花。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黄梅雨季节,潮湿的水汽在空气中弥漫,寒气逐渐终止,湿热缓缓到来。
苦楝花茂盛的绿叶衬托着紫花,既绿叶扶疏,又花团锦簇。那簇拥的绿叶犹如羽毛织成的车盖,悬垂的花穗就像堆叠的绣花熏笼。
整棵树不只是花繁叶茂,还芳香四溢,仿佛华美的锦缎可作大用。那金秋的果实金铃子,不只是一道风景,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解除疾病痛苦功不可没。
诗人希望菜畦旁边的这棵苦楝树能够得以长久地保留,并让它率性地生长,他呼吁和恳请世人多多地宽容和仁慈,不要砍伐和伤害它。
可以想见,这棵苦楝花既是一道自然的风景,也是作者崇高品格的象征。不但反映了作者对自然风物的尊重,更表达了对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
这块菜地是一处难得的净土,就让诗人与这棵苦楝花长久地相伴吧。
以上就是宋代诗人陈师道、舒岳祥写的苦楝花诗歌。两首诗歌咏物言志,感情表达和写作形式各有特色,堪称咏物诗的佳作。